书籍 异国事物的转译的封面

异国事物的转译

张宁

出版时间

2020-07-3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5.51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异国事物的转译》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张宁

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在学术期刊发表与《异国事物的转译》内容相关的文章多篇。

目录
序(毕可思)
简体字版自序
导论
第一部分 运动与殖民
第一章 殖民社会的支柱:上海跑马总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中规中矩且角度新颖的作品。作者引入“转译”(translation)一个接近本土化的概念,论述了西方的体育类公会组织在中国发展的嬗变,包括运动本身、组织形态、发起人、参与者、观众等,是一种政治观念、具体器物外文化层面上值得探讨的补充。“转译”存在方向性,即可能向西方亦可能向东方,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理论没啥特别的,文化史研究也已经形成模式,尤其是在中国的二十世纪文化史研究,事物和与事物相关的人物构成一个复杂场域,以此讨论权力问题。比较有趣的是第三章白相人入局跑马和第六章关于运动和赌博,附的一些插图也很有意思。。P114脚注引及毕可思关于公家花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文章可以进一步关注。
挺好玩的选题,还需要读第二遍
文化的引入与移转无疑是近代中国一项重要课题。本书紧扣“转”题,借检视特征丰富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吸纳与转化,协商与扭曲,并且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动力进行有意义的解释。文化史研究常常以物品的在地化作为对象,而以“运动”作为直接考察目标的,殊为少见,运动涉及阶级、殖民、性别、身体等多项议题,兼及组织性和规则化,这三项运动的赌博性质又带有了群众狂欢的气质,这些特殊的文化意涵通过作者缜密的阐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窗口。
本书借旧上海的赛马、赛狗和回力球来探讨了殖民社会中文化的“转译”,作者强调这种看似复制粘贴的文化“转译”中的内涵变化。赛马、跑狗、回力球,层层递进,西人的运动在实践中掺入越来越多的本地赌博文化。同时,在华洋杂居的旧租界,具有强烈异国色彩的这些运动,也是维系华洋、阶级与性别分隔重要手段,虽然它在不断地受到西化华人精英的挑战,并对此做出回应或妥协,如回力球甚至在文化解读上完全被本地化,但它的这个作用在赛马上几乎没有变化。作者选取赛马、跑狗和回力球三个案例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既被引入了但又没有来得及被本土化到辨认不出踪迹,且在1949年后消失殆尽,这恰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切片以供观察。三种运动的历史也是旧上海人物、生活和社会史的一个切片,文中也大量介绍了旧中国的赌博民俗,虽然对读者来说这就显得有些难读。
史料部分不敢置喙,不过,作者借助“转译”理论串联起论述,至少在第二层上略显牵强。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用“转译”理论?它带来什么对“旧材料”的新东西吗?
可读性挺强的,结尾那句“换言之,运动是一种无法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东西”,一下子让人无端联想国足(不是)。三门运动在近代上海的“转译”,上等人从英式赛马中看到了权力的阶梯,中下层人在跑狗中看到了摩登和现代化最直接的体现,而最洋气的回力球则“洋到极致则为土”,反倒和本土赌博文化彻底融合。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很有趣的一本书。
被封面吸引的书。时间有限读完了一二三五章。可读性较高,很有趣。感觉看了很多民国偶像剧的人生。也是遗憾这本书缺少1946-1951从跑马场到人民广场的转变,拓展阅读了熊月之和张宁关于跑马场被收回的论文,更有意思…。
有趣小书。串联起“十里洋场”时期几种大众娱乐从异国转入上海后本地化的“转译”过程,是跨文化的典型。
翻开之前一直以为这本书是讲翻译的,然后发现我实在是naive。像是一篇非常成熟的博士论文,从一个不算很大的角度切入,讲了上海租界的历史。对于我个人来说,最有趣的是知道了我之前住在跑狗场旁边,在跑马场旁边工作😂。这本书很容易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寻找黄东,真的是切入点越小惊喜越大。每次看台湾作者的历史研究都感觉好不一样,虽然大家都是同一血脉,但是看事物的角度完全不同,隔海相望,可望不可即的感觉。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