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的道德意義

階級的道德意義

安德魯.賽爾 Andrew Sayer

出版时间

2008-01-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6.37MB

评分

★★★★★
内容简介

階級的道德意義分析了人類階級不平等經驗的道德面向。階級不僅影響了我們的物質財富,更影響了我們獲得事物、人際關係以及實踐我們有理由去珍視的面向,包括自尊或尊重他人,甚或是自我價值感的機會。它決定了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在我們的生命中是否有自我實現的機會。然而,當代文化正日益「否定」階級,羞於承認它,即使它往往是如此明顯地存在著。藉助來自道德哲學與社會理論的概念,並將它們應用於階級的經驗研究,這類有趣且容易理解的研究展現了在特定脈絡中,人們如何被評價,在該脈絡中,人們的生命機會與成就均受到出生階級的運氣,以及與他們的道德素質或其他優點少有關連的力量所影響。

Andrew Sayer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社會學系社會理論與政治經濟教授。著有Microcircuits of Capital(1998,與K. J. Morgan合著) ;Method in Social Science(1992);The New Social Economy(1992,與R. A. Walker合著);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A Critique(1995)與Realism and Social Science(2000),並發表超過80篇的論文。

用户评论
预定今年阅读最佳前三名!将社会理论 + 阶级/性别民族志 + 道德哲学结合起来,反思社会学太关注“恶”的道德与情感(如羞耻),而忽视了尊重、可敬等美德。这些道德与情感又是与阶级、性别,更与“人之为人”交叉的。中产阶级跨阶级、跨性别、跨年龄,想和一位工人阶级子弟交谈、表现出平等与包容时,为什么反而让人工人子弟感到不适?为什么工人子弟向上流动也会有一种向上移出的纠结?……
快速浏览了一遍,还需再看。05年的书,08年就翻译了,够快。现在看来,其中关于道德与伦理的观点失去了新意,可贵之处是用这些观点讨论阶级不平等,用经验材料说明阶级与道德之间的复杂联系。现在阶级不平等成了没人敢提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其它委婉的话语和概念来代替它,阶级概念还有什么价值,如何使用它,值得思考!
好书。全书多处引用威廉姆斯,纳斯鲍姆等伦理学著作,展示了关于道德运气,道德情感等等伦理学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何作用已经应该如何应用。将伦理纬度带人社会学,让社会学重新去思考真正有益,真正重要的社会学问题。当然这本书也对布迪厄的理论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批评和发展。
社会学与道德哲学/伦理学结合的可能路径,inspiring~
Ch1,2,跟着大佬一起读布迪厄的《区隔》和《世界的苦难》,来自个人反思的抗争总比寄希望于集体主义的结构性对抗读来亲切。(但又是一种承认阶梯合理性的状态-我也想要那样活着。。)
一星仅代表我不赞同作者的观点、路径使用等等,不代表作者不优秀、本书不优秀
需要好好费一番功夫来阅读和思考,作者的分析思维缜密、鞭辟入里,全文贯穿着对社会科学轻视道德情感、轻视规范性视角的指摘。如果社会科学假装理性和客观,又如何来回应这些无比重要的问题呢?对阶级问题的分析可以与布尔迪厄的《区隔》形成一个针锋相对的文本。可以算我博士论文的benchmark了,激发了对批判实在论的兴趣。
21世纪还能做出这么烂的社会学(汗)
体察入微结实思辨地把“道德”“情感”拉进社会学。面向社会,更要走向社会。
写得真好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