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的封面

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

陳翠蓮

出版时间

2008-07-3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02.37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何時出現全台灣為規模的集體意識?何時開始以「台灣人」自我命名?又如何思考群體的處境與未來?以近代國家的概念來看,即是國族主義與國族認同問題,這在任何國家的政治史上都是最核心的議題之一。

一九二○年代日治中期以來,知識份子以「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為號召,對抗日本殖民帝國統治;二次大戰結束,迎來了祖國政府,卻在短短時間內爆發全面性抵抗,台灣人國族認同受到劇烈衝擊。

從一九二○年代至一九五○年代,是台灣政治史上國族主義初始形成的重要階段,本書從政治與文化、情感與理性兩大主軸,分析此期間台灣人的國族主義與認同傾向,並探討菁英與群眾的、平時與戰時的、正式與非正式的反殖民抵抗行動。

陳翠蓮

一九六一年生,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碩士、博士。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二年擔任自立晚報記者,見證了台灣由威權轉型到民主的過程;一九九五至二○○五年任教於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二○○五年迄今任教於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台灣政治史、戰後台灣政治史;出版著作包括《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時報,一九九五)、《戰後台灣人權史》(合著,台灣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二○○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合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二○○六)、《台灣全志政治志民意機關篇》(台灣文獻館,二○○七),發表論文二十多篇。

目录
【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叢書緣起
自序:在困惑中前行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如果台灣人真如荊子馨所言變成日本人,當時為何沒有隨著日本戰敗一同悲傷,凡而是歡迎回到中國大家庭?如果台灣人真如吳叡人所言形成了一個成熟的民族,為什麼沒有趁戰後民族獨立風潮而建國,而是衷心期盼中國的統治?但如果沒有台灣人這個群體意識的存在,為何在二二八時又能夠形成全島性的動員與團結意識?作者懷著這個疑問探索了這個問題,得出了當時台灣人是近似霍布斯邦「原初國族」的存在。作者指出,日本的殖民與歧視無疑導致了台灣民族最初意識的誕生,而對比著當時既落後日本又與自身已然不同的中國,他們仍然信賴中國、為之辯護,但是戰後國府與台灣之間的巨大落差導致了許多悲劇,也最終提供臺灣民族主義誕生的條件。本書提供了一個起點,然而此議題仍然可以更深入。
最后一两章讨论思想的部分,实则欠妥
写论文用得上
Bye formosa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