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滅頂與生還的封面

滅頂與生還

Primo Levi

出版社

時報出版

出版时间

2020-11-30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8.83MB

评分

★★★★★
内容简介

這件事既然曾經發生過,就有可能再次發生。

在極端政治和社會對立日益激化的今日世界,這本書提醒我們,人的記憶並不可靠。

人類史上最大暴行的倖存者與見證者——

義大利國寶級作家普利摩‧李維,一生對納粹大屠殺思考的總結。

「思辨極權之惡的偉大傑作。」

楊翠、湯舒雯──專文推薦

楊照、房慧真、胡淑雯、莊瑞琳──誠摯推薦

首度義大利文直譯。由知名譯者倪安宇翻譯完成。

✹了解納粹大屠殺最有力的見證作品。全球青年必讀經典。

✹索爾‧貝婁、伊塔羅‧卡爾維諾、安伯托‧艾可、菲利普‧羅斯、童妮‧摩里森、辛達塔‧穆克吉、東尼‧賈德──一致推崇,大師眼中的大師

✹收錄法籍保加利亞裔歷史學家茨維坦‧托多洛夫、義大利歷史學家瓦特‧巴爾貝里斯專文

在無名的滅頂者和極少數的生還者之間,還有「灰色」的一群人

奧許維茲集中營真相思索之路。直面記憶中無可迴避的道德考驗

「我為何活下來?為什麼是我?」

在倖存者的愧疚與終生抑鬱中,他孜孜不倦用寫作還原歷史真相,用思考恢復人的尊嚴。

《滅頂與生還》是普利摩‧李維最後一部作品,也是一生對納粹大屠殺思考的總結。作為人類史上最大暴行的倖存者與見證者,普利摩‧李維更在往後四十年餘生中,無數次重返記憶中的集中營,持續地對惡加以闡述;秉持科學家的理性,從語言和哲學上去釋疑,一一檢視錯誤。尤其在滅頂者與生還者之外,還有許多人處於難以定義的灰色地帶,李維探究其中人類意志的脆弱本質,盡其所能去追求真相、見證與正義,對抗旁觀者對歷史的簡化及錯誤認知。多年以後,一個五年級小學生向普利摩‧李維提出這樣的疑問:「你為什麼不逃跑?」事實上,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可能會很痛苦,你可能對人性失去信心。綜觀今日極端主義升溫,這本書猶如一道屏障,每當政治暴力又起,警告我們勿忘用見證者的眼光去檢視。這件事既然曾經發生過,就有可能再次發生。光是回憶不夠,要時時保持批判。

紀錄和見證是為了與極權戰鬥;思辨是為了從倖存者無可擺脫的傷痛中脫身。

全書見證人類苦難及人類對苦難的反應,也是作者奉獻終生批判思考的總結。

「如果我們宣稱要真誠面對歷史,還原歷史真相,就不得不面對這些惱人的灰色地帶,並且,『用批判的角度』解讀記憶。」──楊翠

「今日世界裡,除了大規模的政治暴力創傷仍隨處可見,如今對我們此一世代重要的道德課題,已然是如何集體性地克服對歷史教訓的『無感』與『厭煩』。唯有找到一種作法抵抗受眾的『虛無』、『厭煩』,才有可能抵抗歷史重演。」──湯舒雯

普利摩‧李維 (Primo Levi,1919-1987)

1919年生於義大利都靈的猶太家庭,都靈大學化學系畢業。1943年,李維加入反法西斯游擊隊,同年12月,他與夥伴意外遭法西斯民兵逮捕,為避免被以反法西斯身分槍決,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猶太裔身分,即使如此,他仍被送往佛索利中轉營。1944年2月,該營由德軍接管後,李維隨即被送往隸屬奧許維茲集中營之一的莫諾維茨集中營,被刺上編號174517,直到1945年1月蘇聯紅軍解放集中營才重獲自由。當時一同被送往集中營的猶太裔義大利人有650名,但在納粹戰敗後還存活的僅存20餘名,李維是其中一人。

1947年10月出版《如果這是一個人》,1958年收錄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推薦序後再版,同時李維開始創作第二本書《休戰》(La Tregua),於1963年出版,記錄自奧許維茲集中營離開後的返鄉過程,1997年被...

目录
導讀 灰色地帶的光與塵◎楊翠
推薦文 抵抗簡化──文學見證的生還◎湯舒雯
序 ◎茨維坦‧托多洛夫(歷史學家)
前言
第一章 創傷的記憶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解放(幸存)并不会让人感到喜悦,甚至带来的是更大、更多的痛苦,希望即是痛苦
生存与命运
每一個人,亦即全人類,包括我們在內,都有製造廣袤無邊苦痛的潛力。苦痛是唯一可以無中生有的力量,無須付出代價,不費力氣。只要你不看,不聽,不作為。
善惡之間的灰
这样一本薄薄的小书,饱含着深不见底的伤痛和极度深刻的自省。普里莫·莱维反思那个把他送入奥斯威辛的体制:“集中营再一次成为极权社会的缩影,两者都不论能力和功勋,慷慨地把权力交给愿意向阶级式威权效忠的人,让他们以这个方式得到除此之外不可能得到的社会地位……这个体制让人堕落,与体制同化,因为它需要或大或小的共犯才能运作。”他也在余生中保持高度的自省:“我们何错之有?一切结束后,意识到自己没有反抗那个将我们吞噬的体制,或反抗得不够……能在集中营存活下来,更多的是坏人、自私的人、暴力的人、无动于衷的人……适者生存,好人全都死了。”而关于他自己,序言就已经精炼总结了:“他不会把受害者理想化,不会把加害者妖魔化,但他也绝不会让受害者和加害者有所混淆。”像他这样一个人,绝对就是我心目中知识分子的典范了。
说是剖析,口吻也理性中肯,但心底里还是恨,还是要算账,通信一章尤其。但一个奥斯维辛亲历者,他不恨谁恨呢。愿世界再没有战争,再没有荒谬“无用”的暴力。不可能,我知道。
不去思考,不出声,不听不看不作为。 希望有一天我能站出来。 此书厚厚的序 厚厚的跋,正文没多少…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