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美)余英时

出版时间

2006-08-01

ISBN

9787806818947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取其中一篇《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为全书之名,实涵有两重意思。第一是“两个世界论”为全书的中心理论,其他诸篇多少都是环绕着这一中心而产生的。第二是作者曾指出,不但《红楼梦》本身具有两个世界,红学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曹雪芹所在经历过的历史世界,一个则是他的虚构的艺术世界。前者一向是红学考证的对象,后者则是《红楼梦的两个世界》特点关注之所在。《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是分不开的,红学研究中的两个世界也同样无法截然划分。所以《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有几篇讨论曹雪芹生平和所谓“脂批”的文字正是属于传统红学考证的范围。这些考证文学都是为“两个世界论”服务的,因为它们同样具有摧破“自传说”的作用。自传派的红学考证从来就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它是在“自传说”大前提的指导之下搜罗所谓“证据”。因此有时不免曲解证据,甚至把完全不相干的历史资料当作“证据”来运用。在“自传说”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以考证破考证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述与中国情怀》、《中国怀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控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用户评论
初看我真的心折了,科学的典范引入境界顿时不一样有木有
入门级,价值不多
前两篇颇可一读
红学史上最重要的书之一,构成我红学认知的内在理路,其中所提到的研究典范问题至今仍值得深思~余先生真正认识到了红学“危楼残梦”的性质。 (暂时囊中羞涩,不得已收入此版,塑封虽在,但由于大陆此书质量实差,故实无差别。因其内容,愿再购台版以珍藏。)
: I207.411/8946-2
思想史家的考据功力用到红学考据上有种降维打击的感觉
大家手笔!前三篇定调子,中间几篇细密的考证可以略看,最后一篇讲思想史又高潮了。
余先生的观点真是令我震惊,张爱玲说大观园是曹雪芹心中的伊甸园,内心深处是要它荒芜下来陪葬的,王安忆说太虚幻境是雪芹的心灵世界,在背后统一了前台的荣宁两府日常,使之行为有了意义,而余先生早在上世纪78年就提出这理想世界的概念,红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知识分子写文对骂真是的好酸啊!
全书最有价值的文章实属第一篇《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这篇文章是学术史分析的作品,余英时借用库恩在科学革命结构中抽象出的“典范”“危机”概念图解近代红学研究的典范及危机,要求在“索隐派”及“自传派”的穷途中关注《红楼梦》本身的文本及其艺术价值,转向新“典范”的确立。这从红学的发展与革命来看,是非常正确的点醒与预见。并且,“新‘典范’当令之后,旧‘典范’也并不必然完全失去其效用”,这句话也没有抹杀前人的努力。值得肯定。而他的“两个世界说”对应于大观园内外时虽可能有绝对之嫌,但后来补充的“情”与“礼”的冲突彰显确是自成其理的。其他文章内还有诸多的考释内容,比如满汉传统下曹雪芹自身的反传统识见。如果余英时倾力进入这个领域应当很出彩,不过毕竟他本业不在此,难免有“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感。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