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封面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德]W.本雅明

出版时间

1993-06-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30MB

评分

★★★★★
内容简介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德国法兰福克学派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W. 本雅明(1892-1940)的美学名篇与代表作,也是迄今国内第一个译自德文原著最新版本的完整译本(含其第一稿、第二稿两个稿本)。作者从考察古希腊用以复制艺术品的铸造与制模手艺为起点,经过文字复制的印刷术与图画复制的版画刻印术,直到19世纪中叶、末叶的照相术、留声术的发明,最终认定,艺术复制技术从手工到机械的发展,是“量遽变到质”的一个飞跃,它引起人类对于审美创造、制作、鉴赏、接受诸等方式与态度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艺术的基本观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还特别就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典范——(有声)电影艺术作了同传统戏剧、绘画、建筑等艺术以及现代达达艺术的比较研究,同精神分析揭示本能无意识相对应的揭示视觉无意识可能性的分析,肯定了电影这一用现代机械手段摄制、可大量复制发行,并以群体方式接受的现代艺术媒介与社会大众的直接贴近性,从而揭示了其艺术功能中具有宣泄社会心理情绪、激发政治与社会革命精神的价值内涵。作者的研究体现了法兰福克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唯物主义立场与激进态度。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写于1936年,作者生前未及付梓,直到1963年才首次出版。1992年7月15日是作者百岁诞辰,此际中文版的问世,正是对作者的最好纪念。

2007年9月1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把摄影技术发明的意义讲的很透彻。
拗口到家
- -..大概需要再修炼500年才能读懂
复制。1.20世纪消费文化的背后就是复制,复制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一样。2.复制让每个人都变得一样。使用一样的产品,接受一样的信息,拥有一样的伦理态度。3.声音、文字、图像,几乎所有感官都有了复制的工具,除了大脑。这是二十世纪的技术。估摸着,二十一世纪,就是复制大脑了。4.信息繁殖的结果就是人的五官变累。5.语言复制,不加节制的滥用让语言变得廉价。
面对法西斯将政治美学化的现象,共产主义的回应则是让艺术政治化。
有遗憾,但是也有好处,大众能够有权利消费,不过又有坏处。更容易被控制。其实还是分具体情况,具体群体,背后的目的善还是恶。为谁服务。//另外,翻译真的有点读不懂,拜托能不能翻译成人话,还有,为啥要有两个版本,实在不想读第二遍。//政治美学化VS艺术政治化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品失去了 “灵晕”,成为娱乐大众、操控大众的商业品与政治利用对象。这些变化也引发人类自身的改变。大众变得愚昧、容易被操控、追求知觉享受、丧失反思能力、追求变态的美感体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旨在考察艺术、推动艺术创作的技术革新,及其与政治三者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在艺术批评、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领域产生了巨大轰动,成为文艺批评理论的灵感来源。为政治美学奠定一定的基础,也是批判理论的先锋之作。
机械复制消解了神圣性与崇高感,膜拜不再成为必然,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也从聚精会神转向消遣,由此,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即作品的灵韵也被消解了。但本雅明让人很感动的一点是对于机械复制与大众文化的崛起,他没有那么浓厚的精英主义的色彩,他肯定了电影艺术所带给人的惊颤效果是一种对于官能的解放以及电影本身丰富了人们关照世界的方式。光晕的消失未尝不是一种大众文化对于精英话语体系的解构
丰富好读的小册子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