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

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

杨莉馨

出版时间

2020-09-0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0.60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永恒的英伦百合》主要勾勒、描述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与文化先驱、英国现代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旅程、思想探索与艺术追求。全书的思路与框架是按照伍尔夫的人生轨迹,对影响其思想成长与艺术探索最为关键的人生节点、交游片段、教育经历、艺术革新、文学成就等加以重点描述的,其间重点穿插伍尔夫作为体现出自觉的女性主义意识的现代小说家的重要作品的阐释与分析,以完整呈现伍尔夫的文学生涯、思想贡献与美学特质,凸显其作为对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与文学大师的特色与地位。

读者将能够通过这部小传亲近伍尔夫,步入伍尔夫的文学世界,理解并喜爱她的作品,了解她既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高贵的女祭司,又是一个引发读者思想共鸣,为大众尤其为女性发声的作家。

杨莉馨,江苏南通市人。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女性文学与中英文学关系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与视觉艺术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现代主义运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汉译与接受史研究”等五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撰写学术专著7部,翻译文学与学术译著6部。

焦红乐,河南平顶山人。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英美文学、传记文学、女性文学,已在《现代传记研究》、《汉学研究》、《中国书法》等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目 录Contents
第一章童年忧欢:最初的记忆(1882—1894)
一、知识贵族:肯辛顿的书香世家
二、才华初露:海德公园门的“新闻”
三、儿时天堂:康沃尔的海浪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家庭基因中带有的敏感、神经质的因素,伴随了伍尔夫的终生,直至死亡。一方面她是不幸的,童年阴影,亲人离去引发的长期精神崩溃,动不动陷入疯魔化;一方面她是幸运的,有丈夫和女性朋友的贴心关怀,在小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最后写给丈夫的绝笔信过于悲伤。 康沃尔的st lves海滩确实是灵感源泉和心灵放飞之地,忧郁的体质在海浪的冲刷下会烟消云散。
非常非常好。书不算短,三十万字,包含了生平故事和作品分析,阅读下来,我竟从未有一秒感到无聊。它全面,充实——引入非常多在其他版本传记中没有的生活片段,介绍分析了伍尔夫几乎所有著作。然而这种详细并未将作品冲散,它在繁复的人生中梳理出一条条清晰的线索。出现的每个人物,作者三言两语便能概括ta最显著的特征,其气质和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旅行意象、多重异质空间、吉普赛情结,对作品的思考相当深刻。在书中,我感到杨老师对伍尔夫深厚的爱,她结合多方史料,努力为读者呈现出最真实全面的伍尔夫。论文的缘故,我读过国内外不少关于V的书,而这本,是将她生活和作品讲述得最清晰的。以至于后半本时我几乎到了发狂的状态,至最后一页,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无法再承受一次她的死亡。
一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要讲那么多关于伍尔夫原生家庭的内容,而不是从她本人出发来写;读到后面就明白了,亲朋好友的出现与离开对于伍尔夫本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影响之大。 有时候会想,编写自传性质的小说对于精神衰弱的作者来说究竟是解脱还是更深的折磨?
幸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人生足够丰富,才使得这本平铺直叙的书看上去才不至于那么的无聊。伍尔夫一生都伴随着亲人、朋友死亡的阴影,上天给予她无尽的才华,也让她受尽精神病的折磨,最终猛烈的扑向了死亡。书本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关于伍尔夫作品的评论,种下一片草原的程度。
*第六章第三节:伍尔夫与凌叔华的翰墨之缘。 在童年噩梦、兄长猥亵、阶段性精神失常的多重折磨下,伍尔夫依然用惊人的激情进行写作,或许是文章憎命达吧。她对自己的作品在满足和摒弃间不断摇摆,读者恐怕难以体会作家那种焦躁敏感的创作状态,只能从她的日记中窥见一二。 读这本评传堪比看传记电影,书中对伍尔夫代表作品的评析可作入门。
“女人想要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一生中幸得有支持她读书写作的人们,有帮助她开启阅读大门的父亲,有支持她写作出版的丈夫,有时时给予她精神支持的兄弟姊妹。“哦,死亡啊,我要一直向你猛扑过去,永不服输,永不投降!”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最终以自己对抗死亡的方式走向死亡。
2 女性天才系列,对伍尔夫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分析地十分细腻,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后再看书中的人物都有了新的理解,建议读完几本著作后再读传记。惊讶于她与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之间亲密的联系,以及与中国女性作家的长期通信。她最后留下的那封信,是一位艺术家发现自己没有办法继续写作后对人生没有其他眷恋后的选择。她每次发表作品前的焦虑与精神崩溃,以及她的丈夫为了让她自由出版成立的出版社都感触颇深。
更像看自己
除了对伍尔夫生平及社会关系的介绍,还侧重对伍尔夫重要作品的分析和鉴赏,里面的解读有吸引到我想去进一步阅读这些作品
前三分之一读得很慢,后面流畅高效看完的一本书。高中时候教材里面有《墙上的斑点》节选,老师教的很痛苦,学生学得很迷糊的一篇课文。课文解析不记得了,但是老师对于作家生平介绍印象很深。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