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记生活

别忘记生活

[法] 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

出版时间

2015-02-28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1.94MB

评分

★★★★★
内容简介

“精神修炼”源自古代哲学,通过这种日常的实践,个体可以努力改变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自身。皮埃尔•阿多熟读歌德的著作,在《别忘记生活》中,他分析了这位德国大师在“精神修炼”这一历史悠久的西方传统中的地位。

“别忘记生活”是歌德针对“勿忘死亡”、“思考死亡”提出来的。对歌德来说,生活就是保持积极的状态,就是在当下采取行动。歌德以古人为典范,认为应该活在当下,捕捉每一刻的幸福,而不是迷失在对过去或者未来的浪漫感伤中。超越“部分和偏狭的自我”,专注于当下,用“俯视的目光”、“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在歌德的思想中经常出现。这也是皮埃尔•阿多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的视野里非常关注的主题之一。

作者皮埃尔·阿多(Pierre Hadot,1922—2010),法国20世纪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与文献学家,法兰西学院荣誉教授。主要从事古希腊罗马思想研究,以研究古代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主义而闻名世界。阿多是福柯最欣赏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早把维特根斯坦介绍到法国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强调古代哲学并非一套理论学说,而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生命品质密切相关的精神修炼。代表著作:《精神修炼与古代哲学》、《古代哲学的智慧》、《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维特根斯坦和语言的界限》、《伊西斯的面纱》等。

译者孙圣英,1976年生,山东人,法国文学博士,国际关系学院法语专业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外交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已翻译出版数部作品,如《图书馆之恋》、《身体的历史》(卷三,合译)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现在乃吾独爱之女神”
1. 浮士德与海伦
2. 现在、庸俗与理想
3. 田园诗般的阿卡迪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与《伊西斯的面纱》的研究进路相似:从语词分析延展到与之相应的整个思想史中。从当初赫拉克利特的箴言到这本书当中歌德的Memento vivere,都能察觉到阿多本人对自然的依恋,包括人的自然存在中的诗性表达;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他的原因。但是一旦对比他在伊西斯面纱中游刃有余的铺展,感觉这本就多了些重复、刻意的精神传道。
看书名,野心比那本老早买的《伊西斯的面纱》小多了。从诗歌本身探讨古典文化与启蒙运动双重影响下的歌德,时常能沿着一直讲到现代现象。首章中的伊壁鸠鲁/斯多噶,次章中的视角探讨,三章中的代蒙/提喀,都是某种古典遗产,在歌德这个“现代人”处发芽也确实有趣。勿忘死亡-勿忘生活,孰因孰果?
重新反思很多理论。一个彩蛋,书里有歌德的星盘。
歌德某些方面还挺东方
阿多真狡黠,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人的最合适的作品来安放他的“精神修炼传统”。其实全书的脉络非常简单清晰,就是在歌德的诗文中提炼出符合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字句,《浮士德》当然浸淫着很浓郁的古希腊文化影响,但硬要说歌德也发现了“精神修炼”并不断以文学的形态重写,就得看诠释的功力了。阿多的文献爬梳功夫够硬,我心服口服,浮士德那句“真美啊,请停一停”确实能和斯多葛学派对“当下”、“眨眼之间”的鲜活感受的推崇吻合;另外关于“高空俯视”的修炼也是脑洞大开,它指向了自我认知与自我确定的反面:弃绝自我,将我与宇宙融为一体,这是精神修炼传统里的终极形式,这一点阿多的访谈里说得更清楚。宇航员的部分就简直是有点玩嗨了,但我很喜欢他引用的那句:我们出发时是科学家,从宇宙返航后,我们变成了人文主义者。
所以你就这样写了这么厚一本
精神既不瞻前也不顾后。很喜欢的一本小书。
“我到了浮士德的悬空城,高塔上有两只恶魔的邪眼。雅典的蒸汽机车从垂直的铁轨上升,略带轰鸣和魔法使的轻快。罗马宫廷雅典人和皇帝悼念,另一宇宙的坏事在这里的好事发生了。残败乐园的物理学家仰望金沙的时间之海,阴影中的少女言说,只有海伦的血脉可以无损伤地潜入。“球体如此渺小!”热气球升起代达罗斯的新福音。我们的梦为帝国羞耻;一一如城池碑文的上卷铭刻着,“对凡人而言,一切皆由代蒙和堤喀完成。”执掌偶然和必然,两种命运的神魔高居王座,最后是爱洛斯的救赎之火。希望,是遥远歌德神杖的唯一咒术,用以激活木偶女仆的灵魂。在悬空城和下沉荒野的无尽年轮中,厄尔庇斯是谜和阴影的神明,金沙是永劫之谜;我们看到,光明灵力的淡蓝是所有书中之书的反转。”
承认当下不庸俗,发现其中财富与价值,从中寻找理想的在场。活在当下。天狼星视角。别忘记生活中为他人服务,同时别忘记享受生活。
3.5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