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耻,还是伤之痛

性之耻,还是伤之痛

龙迪

出版时间

2007-05-11

ISBN

9787563365166

评分

★★★★★
内容简介

今年5月,中国内地第一个儿童性侵犯的社会工作研究文本《性之耻,还是伤之痛》出版,其一面世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这也标志着儿童性侵犯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作者龙迪深入到中国北方一个乡村——柴胡营(化名),对6个曾遭受过老师长达两年性侵犯的女孩家庭进行跟踪研究,探索受害女孩及其家庭的创伤经验。

龙迪

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副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家庭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国妇联国际部反对针对儿童的暴力合作项目伦理审查委员会专家。专业及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治疗及心理治疗,质性研究方法,文化与性别。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篇 研究背景
第一章 导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愧是学者👍👍 看完后真想感叹一句 法院的立案登记制改革很正确✅
无论是结构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是一篇堪称模范的博士论文(虽然我也不知道博士论文是啥样,但我想象中他应该就是这样)而且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解构创伤之耻,体谅生命之痛。即使最惨烈的伤痛,也孕育着康复的力量和希望,如何让这力量和希望落地,生长,需要家庭内外、社会各方等许多方面的努力。另外,书中比较启发我的一个还有人们在“贞洁”这个问题上,对于男女、对于不同年龄的妇女持有双重甚至多重标准,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现象。我什么时候才能考上博,写一篇像这样的博士论文啊、、、
熊阿姨那篇稿子里面那个专家的工作(博士论文),调查了一个村里受同一位老师性侵的六个女孩(也是班里所有女孩)家庭的后创伤经验。方法很扎实。分析到了家庭内外关系变化的方方面面,父女、夫妻、姐妹、社群。这样详尽的调查是一种见证。看到了向下的世界,看到了无奈,也看到了事件的复杂性。
有同理心、有使命感、有开创意义的调查访谈,完整充分地记录了被性侵的农村女孩个人和家庭的综合情况。不避讳在6个家庭里任何一个值得记录的问题,哪怕这些问题在日常叙述中常常被下意识地绕过。访谈因为深入全面,所以意义持久。但是作为博士论文最后理论总结弱了些。
就学术成果和社会价值来说,比之前看的《她身之欲》好。因为是国内相关领域开创性的工作,所以值这么多星。也激发了后来者的思考,作者深入田野挖掘的这些难得的现象资料,有没有更好的分析方式?
一星留给性侵犯对象全面性不足,主要强调和探讨成年男性~女性儿童
感谢龙迪做出这样一本书!
很好很强大。我特别关心这几个女孩子的后续怎么样了?算算年纪,也该步入社会了。其中有一个组合家庭的女孩被其他同样是被侵犯的女孩孤立,被长辈评价“妖道”,很令人揪心。
开篇的前半部分介绍了社会建构主义,真的非常非常有意思!那部分读得很开心。到家庭故事的部分,虽然应该着重去探究家庭创伤以及儿童创伤经验的动态过程,但每个故事里面的无力感太深刻了,精力不断消耗。我挺希望这个研究是长期的,因为蛮好奇那六位女孩以及她们家现在的生活变成怎么样了。还想要了解如果能够长期给予帮助后家庭以及儿童的创伤又会发展成如何。 阅读耗时很长,读起来很累,剩下最后两节没看完(所以不评分了),以后有时间和精力再读。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