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释义

罗马书释义

[瑞士]卡尔·巴特(Karl Barth)

出版时间

2005-05-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2.50MB

评分

★★★★★
内容简介

《罗马书》作为《新约》中的重要篇章,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卡尔·巴特的《罗马书释义》作为现代化处境中的《罗马书》义疏,不仅是可垂奕世神学名著,亦属20世纪学术思想领域里的旷世孤星的大著。《罗马书释义》思想恢奇、识见高超、文风剔透,坚守启示神学的立场。同时,《罗马书释义》也是德语文学史上的散文佳构。

《罗马书释义》由魏育青博士承译,信达雅兼具,被誉为“成功的、可传世的译作”。刘小枫教授为《罗马书释义》作中译本序,张贤勇教授撰写导读,而书中的拉丁文由李秋零教授迻译,《罗马书》希腊原文的词品则由杨克勤教授作疏。

目录
中译本序
中译本导言
初版说明
新版说明
初版前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存在主义神学的标本,但是不认同。
读得真纠结啊。巴特不老实,这样搞等于把基督教传统全部抽空了,但是呢又不彻底,还是朋霍费尔“无宗教的宗教”实在得多……
语言和独一身体的执着是政权的一个宅口,力度不容回避,必须笔直的穿过去,对佛门现代化的借鉴还是很大的,上帝放两旁,把人字摆中间,在政治实践和话头中是成立的,在语法中不可合法;在内面临的真正的世界化还是蒙古印度和延安的三角结构,显密冲突应该是会被大潮冲汇在一处,对世界的现代性追根溯源还是一个狭义的范围,天主教改革引发的科学神学哲学的并行,是塞不满世界性的血和道德深渊的,但应当学习,宗教性只是佛门存在的一个阶段,抛弃概念,直照人的气血和金刚,直指人心和黄金舞蹈的欧亚天空,质量咬合的蒙古大陆,对家的概念当是穿透,对语言还是要重新回来开丰,这是一个不原谅的过度阶段,要关心剧烈的光,投奔怒海背后的那些轻轻荡荡的人,百亿人在一个念头里,那最细小的脚踝便有着最深的教会,在人心上加强强度,抱下一神教的神学
兩年前《羅馬書釋義》擊碎了我的靈魂,讀了兩年的神學後,《教會教義學》的讀書班結束時,再次退回到原點。所謂沉潛往復,從容含玩。
著、译俱佳!
在從這種現在存在的人類困境中來探查正統基督教的神學深奧思想時,巴特不僅開始了被稱之為「新正統」或「新改革」的神學復興,而且還對保羅教義神學和克爾愷郭爾的思想做了新穎的再考察。這三種因素在1918 年會聚在巴特的題為《羅馬書釋義》的神學「炸彈」中。儘管本書的各種版本表現出日漸脫離「自由的」信條的運動,但這部著作卻從一開始就著眼於克爾愷郭爾對絕望、原罪和上帝在基督中的獨特行為的絕對核心性的理解,來重新考察聖保羅的人的學說。神學的世界對進行宣告這種審判來說時機已經成熟,不僅是審判人類,而且也是審判新教向文化的投降。巴特把他的努力比作在夜間爬一座鐘樓,不小心拉動了鐘繩,喚醒了沈睡的城市。巴特的「名望」幾乎是一下子產生的,一夜之間他發現自己身處廣泛而激烈的神學爭論的中心,這場爭論至今盛而不衰。
跟着老师极粗略的过了一遍。 说来说去,巴特这位乡村神父的论证中情感过于充沛(或说纯任圣灵之感动),他是在写《讨武曌檄》之类的檄文,而不是《述上帝何以至高》的论文。但不得不说这实在是极典型的当代基督教心灵之宣示。
当时带本科小朋友读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痛苦。但我奇异地觉得还挺好读的。想起来以前读的马仁邦的那本中世纪哲学导论,让我对于永恒和时间的关系,生和死的关系有了更好的理解。反过来对理解Phaedo的循环论证以及其他部分,理解奥古斯丁,理解现象学好像都很有好处。
没有意义,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多人研究巴特还能写那么多书……跟研究红学是一码事吧?
越看越难懂,翻译得很好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