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大师

荒野上的大师

张泉

出版时间

2022-02-28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09MB

评分

★★★★★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作序推荐

作为资深媒体人,张泉尊重历史, 持论公允,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遥远的历史传递给公众。

《荒野上的大师》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广泛阅读了各种回忆录、论文和专著,深入发掘学人的精神、思想与人生,勾勒学人的群像,探究 学界的浮沉,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望一代大师走过的路。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发掘和重温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大师的精神、思想与人生;

讲述他们如何在乱世走出书斋,涌入同一时空,披荆斩棘,担斧入山,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改变世界最中国的认知的历程;

不世出的天才,前所未有的一代人,因他们,一个大发现的时代,在中国的土地上显露峥嵘。

★尊重历史,持论公允,深入浅出

知名作家、原《生活》主编、三届 “亚洲卓越新闻报道奖”获得者,张泉,前后历十年的潜心之作。

【内容简介】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

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

张泉,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生活月刊》主编,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08年、2010年、2013年“亚洲卓越新闻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中华文明访谈录》《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合著)等,纪录片《辛亥》撰稿,《五大道》和《大上海》总撰稿 ,多次获得“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和“中国纪录片年度作品”等奖项。

目录
推荐序 不可磨灭的足迹
前言 大发现的时代
地质调查所·书生担斧入山
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偏见”
第二章 先行者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值得读的好书,装帧手感也很好。虽然除了事实梳理,缺乏从更宽阔的层面审思这四个部分,只是各自附带几段抒情感慨有点单薄。但那些或是被脸谱化的当代神话,或是名字已经被埋没的赤子,他们本身是追索超越一时一刻的人,回望他们在动荡之世的挣扎,细节越多阅读体验越富足。
萬師表,經年不朽,乃眾生之榜樣,民族之脊梁也。
本书所谓“考古”当然不是现在学术意义上的“考古”,恐怕是追索古事古迹之意。本书采用了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即: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研院史语所、营造学社,勾勒了上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学术发展的过程。作者善于营造出氛围,文字常给人画面感,即使相当部分史事自己已有所了解,但读来并不觉得乏味。这种写作应该鼓励,给个五星。顺道指出几处问题,如P286楼阁误作“楼个”,八架椽误作“八架掾”,P303梁思成文原虽作“飞鸟灵乐时代”,但文中并非引用,应改作飞鸟奈良时代。
阅读的感受被钦佩与感慨,以及无奈所填满。堪称中国近代版的人类群星闪耀,从鲁迅所写的第一本书是与同学合著的《中国矿产志》,胡适曾保管过“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说起,王国维、梁启超、裴中文、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悉数登场,在颠沛流离的战争时代各自研究与治学,每读到他们如何陨落都令人无限感慨,陈寅恪困苦到连稿纸都买不起依旧坚持研究和写作,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中国建筑史的严谨考据却不得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迫作“检讨”。每读一位大师的经历,就多一分对他们在那“荒野”之中的治学与献身的敬重。必须时常重读警醒的一部好作品!
文字畅达。在傅斯年西裤不御寒和高去寻一生作辑补两处,尤见笔力。
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
想到李济所说,“学问是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安稳扎实,就像考古发掘一样。只有一铲一铲地挖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他们,是赛先生的门生。他们,是德先生的信徒。 他们,既是世界主义者,也是民族主义者。 他们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他们走出书斋,走向旷野。他们绝境中求生,陈见中突围。 他们是勇毅者,在内忧外患的时代,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他们以自己的名字开创出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开创处一个新的纪元。 他们,是荒野上的大师。
早些年网上吹捧民国遍地大师,这些年网络上又开始贬低民国大师多为沽名钓誉。而书中这些人,也许根本顾不上去想自己是大师还是沽名钓誉之辈,正如封底上杨铨先生所说“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
放到现在再基础不过的历史常识也是考古人发掘出来的 没有考古,就没有史料。没有史料,就没有史学。 艰难险苦,散尽家财,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那是个动荡战乱的年代,是他们开创了中国考古,开创了黄金时代 荒野上真正的大师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