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即事

小园即事

张充和

出版时间

2014-08-01

文件格式

AZW3

文件大小

28.38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合肥张家的文化,如水流动,斯文百年,绵延不断。张家十姐弟各有才艺,成就斐然。四姊妹中的小妹张充和,书法、昆曲、诗词等出身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风,早已经汇进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于这个斯文流动的家族,对于自己的特殊的成长经历,张充和女史本人会作何无意书写?

1936年,张充和经胡适介绍进入《中央日报》编辑“贡献”副刊,一年多时间,她发表了大量的短文,散文、小说、随笔、书评、艺术评论等等。追溯张充和民国文选,亲情、师道、成长、变故、友谊、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张充和的小文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隐含着无限的悲悯之心,她以一个“退步者”的姿态,逐步走向她的“无所不能”的造境(沈尹默语)。

《桃花鱼》背后的曲折和坦阔,《小园即事》里的寻常家境,龙门巷的童年记事,姑苏城外浓雾里的母女情深,扬州外婆家的黯然,青岛海边的绮丽旅程,曹操点将台的古意回归,拙政园里的昆音袅袅……看张充和文字里“有古人尤其是有自己”的多情世界。

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着心源傍古人。“最后的闺秀”或许太过于传奇和正式,不妨从充和本人的文字开始,还原她自己。

附记:文字之外,《小园即事》披露一百多幅往事图片,包括沈从文长子绘画不同时期的四姨张充和(顽皮、青春、时尚、优雅、亲切),以及九如巷张家新发现的1936年卞之琳、张充和苏州园林合影,等等。付梓之际,衷心感谢张寰和、周孝华夫妇提供稿件和口述回忆,感谢周有光、傅汉思、张定和、沈龙朱、周和庆、陈安娜诸位多篇文章,感谢史景迁、金安平夫妇与郑培凯、鄢秀夫妇祝贺题词。

张充和(Ch’ung-ho Chang Frankel),祖籍合肥,1913年生于上海。“合肥四姊妹”之小妹。十岁时师从朱谟钦学古文及书法。十六岁从沈传芷、张传芳、李荣圻等学昆曲。1934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抗战爆发,转往重庆,研究古乐及曲谱,并从沈尹默习书法。胜利后,于北大讲授昆曲及书法。1948年结缡傅汉思(Hans H. Frankel)。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并于家中传薪昆曲,得继清芬。

王道,安徽人,青年作家。

目录
【编序】 不可不信缘(王道)
【影像】 张家往昔
【辑一】 少年时光
我的幼年(充和)-《乐益文艺》 一九三三年
别(充和)-《乐益文艺》 一九三三年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黄金时代的情怀。喜欢张充和。
笔触清丽又质朴,面有善意,心有斯文。
这两天就靠着大家小姐的这点子蜜意温情补充糖份了
读罢《小园即事》,心里对充和先生的敬与爱便又多了几分。“最后的闺秀”或许太过于传奇和正式,不妨从充和本人的文字开始,还原她自己。正是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四十多篇时而像小说、时而像散文的小品,感受到了字里行间的古意和生机。 张家斯文一脉,留与后世太多珍宝,远不止“四姐妹”的风华。至于为什么独厚爱充和,我也说不清楚,或因“一生冷淡存知己”,或因“一生爱好是天然”,总之,远远近近,她都在。新与旧,柔与刚,传统与生机,在她身上全然地协调着,古色今香,处处是自己。 她说,“广大无稽的天地,尚不自以为荒唐,一条思想的野马当要让它多跑一点路。”这位女子骑在马背上,嘚嘚地驰过了百年光阴。而她的思想、人格、艺术,将跑得更远于百年。
补标记|“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从这些早年的文字中已经可以窥见一些张充和的淡泊心性。
比较特别的风格。写沈从文那篇太有意思了!
朋友说,“什么时候我跳到一个更新的世界里去”,我说,“我要回到更旧的世界里去”。两个人做朋友若是永远在一个世界里,那趣味就永远是透明无色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了。我时常找朋友,向线装书中,向荒废的池阁,向断碣残碑中去找朋友,他们会比这个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东西。在夕阳荒草的丛中,我读着那残缺的碑文,仅仅只有几个字,我读来读去,比读一首最美的诗句还感动。
「当年还胜到天涯,近日随缘遣岁华。雅俗但求生意足,邻翁来赏隔篱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