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

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

郭立暄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出版时间

2015-07-3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0.11G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是第一部全面探讨中国古籍原刻翻刻和初印后印问题的专著。分“通论”、“实例”二编,辅以“图版编”,以术语厘定、版本比对、文字校勘、图文互证等一系列可以验证的方式,系统地考察了原、翻刻本及初、后印本的差异,总结其鉴别要领,并评估其文献价值之优劣。在中国古籍版本学领域,首次以比较科学的方式、切实的例证,在综合刻、印、修三者的基础上,复原了一个比以往单凭经验拟构的线性版刻演进模式更为复杂多层的立体架构。

郭立暄,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历史文献中心整理研究部主任。上海市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专业研究方向为版本目录学。曾出版《中国古籍稿抄校本图录》、《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志》、《上海图书馆藏明清名家手稿》、《上海图书馆藏宋本图录》、《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等专书。

目录
目 録
凡例
導論
通論 編
第一章 原刻與翻刻(上)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全铜版印刷,两大本图版。羡慕作者可以接触那么多版本,有机会去求个签名
精装彩印三大册
刻本是流动的
从新学习了部分章节,发现了一些问题
当初在南京学人书店300块没舍得买,现已翻了四倍不止。作者得益于工作条件广见重本方能做此研究,非常可贵。国内图书馆古籍阅览制度一日不改,后人几乎不可能继起仿效。 导师一直强调,当今文献学要破除寻求“定本”的执念,转而将不同版本视为不同文本,尝试构建一种作品的全部历史。对原刻翻刻初印后印之研究,得以追溯文本变迁递蜕之过程,正是重要一步。
版本和文本是流动的,若无对版面和印次关系的清晰认知,理解和归纳版本源流时就会变得混沌。某个固定的版本名目并不能反映出前后印次带来的文本差异,如泽存堂本《广韵》即有四种印本,仅朱序“天子圣哲”典出便改过两回(沈约→周顒→周舍),查周祖谟校本的底本实为后印甲本,未来底本介绍可能会面临类似“你使用的泽存堂本是什么印本”等问题。版本学将基於考古类型学,进一步推动古籍整理、学术研究对所用版本的审视更加精准细密,不预流则不可谓之懂门道也。
作业
叹为观止。古籍版本的复杂性远超我原本的想象。
只看了通论部分,其余的以后补,现在大概能明白翻到、覆刻、仿宋、影宋、遞修,补版……是什么意思了。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