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丰盈

流动的丰盈

徐前进

出版时间

2021-09-20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3.36MB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记录当下,面向未来,一次突破常规的先锋尝试,构建一段生动有温度的日常历史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你会从中看到环卫工人除雪撒盐粒蕴含的复杂伦理,小广告背后顽固的控制意图,宠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状态,垃圾箱独特的处 理运行机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在小区司空见惯的流动场景中发现“附近”,捕捉时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历史学学者高毅,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荐: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流动的丰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相关好评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发掘身边日常琐事的意义来探寻史学方法革新之路的大胆尝试,虽然其实际价值可能尚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创新的自觉永远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最值得放入‘时间胶囊’的当代中国城市小区断代史史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目录
00前言
实践写作/流动的日常生活/小区的身份/日常生活叙事
01街景
02公共设施
03广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有一种为未来而写的自觉。因此所见所感无不认真详尽。读起来有一种从未来翻看档案的感觉。为日常作档案,这是看到的第一个非文学性的尝试。
如同作者在前言最后对「描写这类场景有什么意义」的回答:「我是为后代人而写」,作为当代人,我们并不能从本书得到更多对现实的把握,得到的是「历史学家是如何观察生活的」
可贵的尝试,学术界还是缺乏对小区的关注,日常生活往往在熟视无睹之中。
一位吃饱饭没事做的历史学家的矫情之作。我很喜欢,因为这类似的事,我也常做。这种对于社区日常生活的细致记录是否会成为未来历史研究的史料?走着瞧吧。
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作者有心地记录了各式张贴上的别字原文,结果正文中也有至少四个错字。无比喜欢倒数第三章的马拉松大会,作为全书收尾似乎也没有违和感。赛道经过小区,小区和邻里矛盾融入了节日,这个城市在这一天安静宽容,前面提到的住户作为观众出场,天空中直升机的螺旋桨打碎了空气,作者和人群一起沿着赛道边缘奔跑,看运动员,追逐着盛会的气息。
22.03.05 04D见微知著,通过对一个小区的日常观察,睹始知终。折射出许多社会现象,引发思考。会反思各种冲突,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动物。其中来自于对流浪狗的观察,念兹在兹。“它们会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流浪、忍饥挨饿,然后以自然的方式死去,在清晨时刻进入城市垃圾处理机制”。
文字流水账+社会学理论,用文字把镜头似的事无巨细的记录结合理论陈述,算是补足了影像记录缺少的东西,但读起来也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只能等这些景象完全消失之后,才可以评价它的意义。现在读起来真是太莫名其妙了。
太琐碎太琐碎太琐碎了...不是给这代人读的。 建议只读intro和结语。谈不上是什么“研究”,更多的是记述。
边读边想念徐老师的课堂,想念那次社会史的初尝试,想念寒冷萧瑟的四个冬天。校医院门口卖地瓜的叔叔还在吗?220114
对当下自身生活的“档案化”记录,以小区为主要的事件发生地,讲述现代生活中“我”与“我们”的隔离,而如何让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回归,作者在最后也徜徉了一番。这样介乎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档案书写无疑是一种文体创新,给我很大启迪。曾经在作者小区附近的大学生活了四年,所以书中所言的场景我都很熟悉,徐师课堂上各种“诡异”的问题我也曾领教,本科毕业前夕的那个冬天,也曾冒昧造访徐师,推开办公室的淡绿色木门,在各色书籍中,徐师告诫我的话和书中那位老教授给徐师的专著提的意见一样的。交谈过后徐师用一只不太流畅的笔,在他的第一本专著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送给了我。书中提到林志纯先生在“2013年”离开小区并不对,应该是“2003年”,可能印错了。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