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牛津通识读本

尼采-牛津通识读本

[英国]迈克尔•坦纳

出版时间

2013-05-0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0.19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尼采》由剑桥大学圣体学院终身研究员、尼采研究学者迈克尔•坦纳撰写,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国内著名哲学学者周国平作序推荐。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尼采》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作者

迈克尔·坦纳(Michael Tanner) 哲学家、歌剧评论家,剑桥大学圣体学院终身研究员。研究领域:19世纪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尼采;作为文化现象的瓦格纳;艺术哲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当代思潮。著有《叔本华》(1999)、《尼采》(2000)、《瓦格纳》(2008)等。

序言作者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随感集《人与永恒》等,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目录
引用文献说明
1 尼采之形象
2 悲剧:诞生、死亡及复活
3 幻灭与隐退
4 道德及其不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应该在看过尼采相关作品后回头再读一遍
其实还不错。尼采继承了叔本华对个体性的批判,把它放入了日神—酒神的对抗之中。日神是个体的,清晰的,而酒神才是总体的,生命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便体现这一对抗。伴随对酒神精神的赞美,尼采接着批判了以基督教为根基的道德。"上帝死了"以后,末人像羊群一样满口道德,却丧失真正的价值,超人则创造价值,肯定生命的意义,虽然这在末人眼中是对道德的虚无主义的否认。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道德,是对主人道德的反扑成功。对康德的批判很有意思。理性与感性被分割,欲望的满足本应证成一种伦理,在康德处却作为证谬的论据。叔本华提出的佛教问题在尼采这里得到了一种解决思路。不要试图退回理性世界,也不要试图减轻欲望和痛苦,而是要崇高地接受——接受世间的一切!
读完这本书算是对尼采有些了解了,虽然不保证有多正确,比之前只是道听途说好太多了。 作者:“尼采的理想乃是希望与世界及他在世上的经历建立某种关系,通过这种关系,任何事物都不能使他不安、惊恐、厌恶或者受伤。” 自评:即把生命当成一个完美规律的整体,人自身认识这种规律,也就能在任何时候适应生命历程,这样就没有痛苦无聊了,似乎我也在做这种事情。 尼采:“诗人满口谎言,但是,唉,查拉图斯特拉也是个诗人。” 尼采:“人可以从欲望中拯救自己,首先可通过选择不会带来这种感觉的状态;其次可以通过理解它的傲慢和愚蠢:欲求某种事物与它的实际状况不同,就意味着欲求所有的事物都不同——这包含了对整体的谴责性批评。但是生命自身就是这样的一种欲求。”
1.我觉得作者在同一种尼采的方式书写尼采。本书更多关注到了尼采的思想流变与矛盾。所以看的时候会有支离破碎之感。相反。周国平这样的尼采研究者的著述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去解读尼采。建立体系更多而流变更少。所以读起来更明晰。 2.永恒轮回是一个需要信仰的东西。 3.尼采的强力比叔本华好太多,我们得知了生活的苦难,仍然应该充满力量的生活。可能是因为年轻吧! 4.要用完整评价自己。
冲着对哲学的兴趣买的。但我看完此书仍然不明白尼采的思想精髓...可能是我太愚钝了吧... 不过此书在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中评价也并不高。
晦涩
看完了,没怎么看懂…
感觉是作者感慨了一通 真正关于尼采的内容没多少
脉络按照尼采的一生,逻辑上走马观花。翻译较差,很多地方得反复读以及带入外文置换词汇逻辑去理解
还是老老实实买尼采看吧 看完这个一脸懵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