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美] 埃利·威塞尔

出版时间

2014-07-3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7.51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那一天,我们登上开往地狱的火车,以为只是一次不太舒适的旅行。

-----------------------------------------------------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经典自传 欧美高中生与大学生必读书目

译为30多种语言,美国销售超过600万册

我要作证,阻止死去的人再度死去,也为我活下来这件事辩护。——埃利•威塞尔

通过这个少年的眼睛,我们看见了残忍和 慈悲的极限。我从他的勇气获得勇气。这是所有人都应该读的书。——奥普拉

这本薄薄的小书有着骇人的力量。——《纽约时报》

----------------------------------------------------

那是我生命中最难以承受的一夜。

父亲躺在病床上,仍然在用嘶哑的声音呼唤——他叫的是我的名字。

我听见他在喘气,一阵一阵的,我没有动。

他说的最后一个词是我的名字。一声呼唤,而我,不敢也不愿回应他。

我经历了奥斯维辛的一切,除了焚尸炉。无数信念和身体在我眼前化为烟尘。

重新成为自由人,我们的第一个动作是冲向粮食。我们想的就只有这个。

我们不想报仇,也不想父母。只想面包。

埃利•威塞尔,作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1928年出生于匈牙利,二次大战期间他和家人都被纳粹送往集中营,父母和小妹死于集中营中,只有他和两位姊姊侥幸生还。战后他在法国孤儿院生活了几年,于巴黎索邦大学完成学业。

《夜》是他的第一本著作,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他关心犹太人与其他同样受迫害族群的处境,呼吁世人谴责暴力与仇恨, 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授予他国会金质勋章,1992年老布什总统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 198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入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士。

用户评论
一本极其压抑的书,看了这书那些犹太集中营电影就太美好了。
非常压抑
控制着聚居区的不是德国人,也不是犹太人,而是幻觉
关于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断断续续读了几本,《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无命运的人生》、《呼吸秋千》,那些触目惊心的罪恶与苦难,并没有因为过多讲述而被稀释分毫。在那个剥夺了生的欲望与消耗着信仰的绝境中,不知道是灵魂与血肉之躯遭受的地狱般的折磨,还是被唤醒的心底的魔鬼、最为卑贱的思想与最为原始的本能,更让人难以面对。遗忘意味着危险和侮辱,而关于苦难的书写,是为死去的人,也为活着的人作证。
对于历史,像我们这样的人,只能够通过书页去了解,那些灾难面前的人性的惨绝人寰,弱者的悲痛哀鸣,我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是,也只有书页,只有这些文字,才能让我们知道,世界并不疯狂,真正能疯狂冷漠极致残忍到无人性的只有人类自己,是人类创造了穿制服,守纪律的人杀人的奥斯维辛,布纳.....在那样扭曲、死亡意味着脱离深渊的世界里,人是比上帝更强大的。
这本书最沉痛的部分在于,十恶不赦的暴行、惨绝人寰的命运,让一个虔诚信教的孩子开始怀疑、质问他的神,最终意识到上帝已绞死在营内的刑架上。于是他抛弃了信仰,选择和生生死死、被苦难浸溺的同胞们站在一起。他要为人而记忆、诉说,再也不为神而颂唱,因为当犹太人们沦为地狱的牲畜时,他们的神从没有回应。//我确信Wiesel做到了他在诺贝尔和平奖的演讲里说的,要留下“活的记忆”。我们应该记住在那样的日子里,人们怎样以动物的面目争夺、撕咬,背叛自己的朋友、家人,即便如此也无法确保存活下去。我们能为他们做的只有存留这份记忆。一旦忘记,他们将第二次被杀死。
大学时候在图书馆无意看到的,因为译者是院长所以吸引了注意力,花了一下午看完,里面的某些场景到现在都很清晰(人类永远是最无下限的生物)
一天看完,受到重创。真正理解了“只有经历过奥斯维辛的人才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这句话的意义。这次是集中营普通受害者的视角,提供了亲情腐朽、信仰被扼杀、流放前收到提醒但盲目乐观等新议题。最重要的是语言,充斥着短小而有突袭感的景色描写和震慑的内心独白,这本书的语言几乎像诗。
昨天沉默的人 明天仍将沉默 向活着就为了叙述的人致敬
我常常觉得有些痛楚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但是作者说“必须坚持。必须开口,哪怕没有话语。必须试着相信寄居在话语中、包围着话语、超越话语的沉默,以及所有这一切。”谢谢他的记录。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