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重新创造

世界的重新创造

[荷] H· 弗洛里斯· 科恩 H. Floris Cohen

出版时间

2012-01-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4.14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世界的重新创造》是面向普通读者的关于科学革命的最新研究著作。它打破了学界关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作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作者将最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从而解释了近代科学为何最终产生于欧洲而非古希腊、中国或伊斯兰世界,更别具慧眼地关注了近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新问题。《世界的重新创造》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最佳著作奖——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H· 弗洛里斯· 科恩(H. Floris Cohen),1946年生,荷兰科学史家,曾任莱顿布尔哈夫博物馆馆长(1975~1982),特温特大学科学史教授(1982~2001),2007年起任乌德勒支大学比较科学史教授。其代表作有:《量化音乐:科学革命第一阶段的音乐科学》、《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世界的重新创造:近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近代科学如何产生:四种文明,一次17世纪的突破》等等。

目录
导言:旧世界与新世界
第一章 从头开始:古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认识
雅典
亚历山大
“雅典”与“亚历山大”:两种自然认识形式的比较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将复杂的问题还原成关键的线索构建起来的漂亮的科学史理论。区分以雅典为中心的四种自然哲学和以亚历山大为中心的“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认为在伽利略那里发生了亚历山大加的转变,“抽象的-数学的”自然认识第一次与实在密切关联了起来。然后笛卡尔果然是个难点,科恩将其归于雅典传统,认为在他那里古代原子论的物质微粒与运动机制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解释模式,雅典也变成了雅典加;最后是培根,是新教影响下的一个“发现的-实验的”取向。三者经过惠根斯和胡克的努力,在牛顿那里达到思辨、数学与实验的综合。真的很漂亮,就连那个老套的“西方以外为什么没有科学”的问题也在这个视角下有了新光彩,按照科恩的说法,亚历山大加可能出现在伊斯兰,但是雅典加和新教的“发现的-实验的”自然观却完全不会。
从中能发现建筑学是如何衰落的。。。稍稍罗嗦了些
蒙卜天兄相赠 近日始读 此书颇有启发 且翻译极佳 实为难得
写完还给了个总结,三种自然知识,六种革命性变革,清晰回答了现代科学是如何产生的,坐等商务新版。
如果能考虑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就更好了。
写有梳理的读后感放在书评区。简而言之,有趣简明的科学史,作者着重强调了欧洲近代科学的特异性——其他文明、阶段的科学发展都经历过黄金时期而后衰落,只有欧洲近代科学一直兴盛了下来。因为是面向大众,本书没有出现啥公式,理解仅是稍有难度,而且作者和译者还怕读者啃不下来,分别在结语与译后记处做了总结,可以说是非常友好了。
好书!加深了对西方科学和中国科学的认识,对自然认识形式更加清晰。作者的文字叙事让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的人来说也能深入的读下去。
对李约瑟问题的回应这一点上就值得
通俗易懂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