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英) 格兰特

出版时间

2010-10-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3.48MB

评分

★★★★★
内容简介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泽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格兰特是美国著名中世纪科学史家,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教授,1973-1979和1987-1990任系主任,专长中世纪科学、自然哲学、科学与宗教,1983年被任命为著名教授。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包括1992年的科学史最高奖萨顿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前六个世纪
第一节 基督教与异教学术
第二节 创世记述文献:基督徒对《创世纪》中创世内容的评注
第三节 基督教与希腊罗马文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最大的亮点是关于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为什么自然哲学最终停滞不前、没有产生科学革命的讨论。
重要的争论都清楚地重述了一遍,如果有些插画就更好了。
对宗教与宗教的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科学曾经是神学的婢女。以阶级斗争的角度去解读的话,婢女的确是被压迫的,但其实也可以看成是相互依赖,互生互存。教科书去毒,还得感谢勾文增老师精彩的课。。其实很多细节已经忘记了。
对中世纪自然哲学的介绍挺细致的,但是中世纪自然哲学对近代科学有何种影响的部分就有些牵强含混之处
虽然由于学术词汇较多所以读起来别扭,但书中仍展现了一幅中世纪对亚里士多德学术翻译、研究、争论的辉煌时代。(当然也免不了作者过分地赞美了基督教的方面)
作者想要追求易讀,所以盡量減少書中對理論的解釋,但其實這取得了相反的作用:恰恰是對一個個科學的、自然哲學的觀點不夠瞭解,導致書本顯得枯燥,甚至有時候是那麽沒有營養。所以即便作者說是給大多數人看的,其實要讀起來必須有足夠的科學技術史以及哲學史基礎才行。
中世纪绝非刻板印象中的“黑暗、愚昧”的旧时代;相反,正是在中世纪,欧洲的城市经济发展与古典时代的文明遗产相交融,近代科学从中诞生。 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诞生在中世纪,吸纳了希腊知识遗产的自然哲学家们在学术共同体中将其不断发扬,且他们的思想创新并未被宗教氛围压灭,而是与之共融并逐渐超脱其影响。最终,中世纪自然哲学的种子萌发为近代科学的新芽。
“倘若穆斯林学者认为他们跟‘已经作古的希腊异教徒’没有什么可学的,倘若拉丁基督教学者也认为他们跟‘已经作古的穆斯林异端’没有什么可学的,那么中世纪的大翻译运动就不可能发生,科学发展就会被延误许多个世纪,历史也会因之而匮乏。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我们可以把希腊-阿拉伯-拉丁科学和自然哲学看成一种朝着近代科学的连续前进。它的确是人类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要处理的问题太多,很难都讲的充分。但是书又很有意思,也有一些颇有教益的结论。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