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温故一九四二的封面

温故一九四二

刘震云

出版时间

2012-12-0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0.27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温故一九四二》是作者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唯一独家授权的小说和电影故事完整版作品,也是首次面世的刘震云电影版《一九四二》。

刘震云的小说为调查体,简洁而不着一笔作者态度,却准确还原了1942年中国的大时代环境。极为苛刻却慧眼独具的王朔,对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不吝赞誉,力荐给冯小刚。冯小刚说:“我一口气看完,使我对本民族的认识产生了飞跃”,从此“把一九四二烙在了心上……”

电影故事经19年打磨,数易其稿,炉火纯青。书中冯小刚长序为难得一见的“惊世之言”,详尽记述了《一九四二》问世的艰辛与坎坷,极具震撼力!《温故一九四二》被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作家刘震云的首部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不能不为人知的、关于饥饿的故事。

刘震云形象地说:1942年河南因旱灾饿死的民众,相当于在那里建了三座奥斯维辛!冯小刚说:“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温故一九四二》,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当年旱灾、蝗灾使粮食颗粒无收,哀鸿遍野,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刘震云为重温那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历史,走访灾难的幸存者,完成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19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电影故事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面对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县。198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小说素以下笔辛辣和关注民生为特点。

曾创作长篇小说

《故乡天下黄花》

《故乡相处流传》

《故乡面和花朵》(四卷)

《一腔废话》

《手机》

《我叫刘跃进》

《一句顶一万句》

《我不是潘金莲》等;

目录
序:
不堪回首 天道酬勤  冯小刚
小说:
温故一九四二
电影: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一个才五六十页的中短篇,却加了个电影剧本,弄了个烂精装,卖到32元,无耻。
剧本写得不错,但确实不适合拍电影。
“吃人实鉴”
小说太过一般,文字啰嗦粗暴,削弱了本身力量。相比之下电影剧本好太多了,故事、人物、时代就都有了。
小说一般般
把蒋委员长批的狗血淋头,把旧时代的特色国情、政府民众、外交关系等方面赤裸裸的展示出来,天灾苦、人祸更苦,愿我中华越来越昌盛繁荣。
不知是太沉重还是确实不适合,感觉如果用刘震云惯常的戏谑口吻用小说的写法会更加震撼。
作品名曰“调查体小说”,却是对小说这一文体的极大反叛,没有情节,没有核心人物,甚至作者时刻处于上帝的位置上介入到叙事之中。 作者实则是通过对特定年代的事件的回顾,表露出对社会,历史,政治的反思。有位学者曾经说过:毫无立场地盲目追求所谓真相,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作者显然有着多方面的立场及思考,并没有仅仅对事件进行简单的描绘。 刘震云或许有意无意间实践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主张:文本之外没有历史。所谓的历史,也只是被叙述在文本之中的。所以通篇不是在引用资料,就是在采访话语。同时,亦可将文本放在更大的历史中去看待。 读罢,感触颇深。
罄竹难书
“剧本送去立项,不日被驳回。理由是:调子太灰,灾民丑陋,反映人性恶,消极。” 这本书集结了原文和剧本,只能说,戏剧化的处理已经调亮和虚焦了一些,要说消极,反倒是“消解了极端”的意思。毕竟与其说是改编,更像是扩写。可说到底,终归是添堵的作品,谁乐意看呢?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