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

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

[德]恩斯特·图根德哈特

出版时间

1970-01-01

ISBN

9787532742967

评分

★★★★★
内容简介

图根德哈特对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有精深的研究,长期致力于以语言分析的方法解释基本的哲学问题,《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是他的最新著作。

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人类语言的述谓结构出发,详细而富有启发性地阐释了说“我”、合理性、责任能力、好、看重自己、承认以及自我主动化等重要的人类学特征,充分说明了自我中心性以及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总是看重自我,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从而必定是忍受它所带来的重负和痛苦。第二部分从自我中心性出发,重新解释了宗教和神秘主义。图根德哈特认为,神秘主义是通过面对世界放弃自我中心性,从而摆脱它所带来的痛苦。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对基督教神秘主义、印度宗教、道教、佛教做了大量细致的分析,并最终认为,大乘佛教慈悲的菩萨理想是神秘主义惟一稳固的形式。

导论

第一部分 面对自我

第一章 命题语言与说“我”

第二章 “好”与“重要”

第三章 在实践中的说“我”:自我主动化和责任能力

第四章 副词的、审慎的和道德的好;理智的诚实

第五章 面对生死

第二部分 放弃自然

第六章 宗教与神秘主义

第七章 惊奇

附录 论历史性与非历史性

恩斯特·图根德哈特(Ernst Tugendhat,1930- )是当代德国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46-194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古典哲学,之后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继续学习哲学,并成为海德格尔的弟子,1956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6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80年任柏林自由大学哲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1970)、《关于语言分析哲学导论的讲座》(1976)、《自我意识与自我规定》(1979)、《伦理学讲座》(1993)。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面对自我
第一章 命题语言与说“我”
第二章 “好”与“重要”
第三章 在实践中的说“我”:自我主动化和责任能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无语了,这啥翻译啊,磕磕巴巴还不如谷歌。
什么他妈的乱七八糟的
前面内容有些看不懂,但作者提出的宗教和神秘主义的区别很有趣,解释了为什么宗教在满足人的需求上治标不治本
神秘主义源于自我意识
读的过程太零碎以至于读完就忘了大部分内容。但是哲学竟然可以这么做!从语言出发讲「自我」是一种建构,到「神秘主义」对自我的消解,视觉还是很独特的。另外讲自我中心性那部分读出了一点陈嘉映的感觉是怎么一回事……
围绕自我中心性的部分很好,也在做一些基础主义式的工作,神秘主义整体写得比较乱炖
内容鸡肋,翻译一般。副标题中的“人类学”指的是图根哈特的海德格尔式预设: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与环境一定程度的脱钩,包括说“我”(图认为这是整个确认系统的基石,但这点没有被很好地证明,事实上全文论证常出现断裂)、命题语言的情境无关性、追问理由和评定“好”(因此也就是对事态整体的操心)的能力。但这些伦理学考虑一方面对理解神秘主义似乎不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解决另一些问题时显得不够。例如,图所说的审慎的好(在此基础上关于情绪和指责的正当性的分析倒是比较有趣)和副词的好显然不能彻底处理责任的来源问题,那些困难的情况恰恰被他丢掉了。 现象学人似乎都很喜欢谈三步还原:从经验领域到主客体的意向性分析,再到先验的自我反思,最后到前内在领域。 “真正的放弃是,他必须在每一种处境都总是全新地行事。”
神秘主义的洞察力是一种我们大多数人从未直接分享过的意义明确的经验。神秘主义者的观点绕过了神话与想象力的结构和理性论点的结构,并产生了对整个现实特点的直接经验。希腊人应受其唯理智论的影响从而使未使神秘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神秘主义在印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它时常受到一种推理倾向的损害,或坠入一种催眠状态。古代以色列的先知们设想出一位既公正又强有力的上帝,但上帝的超凡脱俗及其宗旨的特殊神宠论,还是静止信仰的残余。只有《福音书》中的基督完全接受神学的现实。教会的伟大神秘者们是《福音书》中基督这一完整角色的效仿者,有独创性而又不完全的继承者。在伊斯兰的神秘主义者以及拉玛克里什纳和维夫卡南达这些当代印度教徒之中,也可以发现基督的影响。
全部精华在第六章。感觉语言学的路径在这个问题上不如现象学的好,说“我”者究竟是如何以“我”作为观察世界和物的坐标的呢?
可以将图根哈特所说的神秘主义理解为动词性的神秘,区别于认为存在神秘之物的名词性神秘。作为动词的神秘归结到“主体”上,即自我中心上,最终成为对“如何生活”问题的一种回应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如何面对人类与生俱来的限制和内心冲突。神秘主义对此的回应则是,消解掉源于命题结构而非源于实在的“我”。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