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交织

礼仪的交织

[比利时]钟鸣旦

出版时间

2009-08-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7.19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丧葬礼通常被认为处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地位,《礼仪的交织》论述在了17世纪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进程中,在中西礼仪传统相互碰撞后,丧葬礼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及其在宗教表达方式、新身份认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重点“礼仪之争”在《礼仪的交织》中只是边缘问题,作者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织布”的比喻,倡导从互动和交流的视角来理解文化接触史的复杂性,将理论阐述和对丧葬礼的综合研究、个案研究有机结合,其研究路径和成果可资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考。

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

当代西欧著名汉学家,比利时人

1959年生于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

1982年获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硕士学位

1982—1983年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研习中国历史哲学宗教

1984年获莱顿大学汉学博士学位

1990年获法国巴黎塞夫尔中心哲学和神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台北辅仁大学神学硕士学位

1993年至今任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教授

2003年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有《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等

目录
致谢/1
导言/1
第一章 中国和欧洲的丧葬礼仪/1
一、中国的丧葬礼仪/2
二、欧洲的丧葬礼仪/19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架构,详实的材料以及最后一章精道的分析。
礼仪既是个文化概念,也是个政治概念,这本书对文化概念的分析是不错的
还行
1.中西在对待葬礼的态度分别是“正统实践”和“正统教义”。中国人对“正统实践”的态度又在社会层面导致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无论内心是否相信,但是必须那样做。可以结合翟学伟的“脸”“面”分离造成的形式主义做对比研究。2.中西在“正统”观念行为上的不同也对应“公民社会”中“精神共同体”的差异,中西社会都有着“共同体”意识,但是为何西方形成了共同的宗教信仰,中国却更体现在行为的集体主义上呢?即大小集体差异如何形成的,又对社会文明造成何种影响有观点启发。3.丧礼不同于其他宗教礼仪,因为其参与者的开放性必然导致礼仪的交织。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天主教丧仪传入中国的背景研究:士绅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下个人阶层特性被淡化,表现在个人实力和地位的葬礼上与其他人差异不明显,为了维护儒礼,所以引入天主教反抗佛道“无序”
感觉有些地方的翻译的有点问题,在讲研究方法的部分稍微有一点影响理解
天主教中国化管窥。很小很细,足以凸显丧葬仪式在宗教中的核心地位。 书中提到卫匡国,有些许的亲切感,毕竟几乎每天上班都要路过他的纪念园。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