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彭剑斌

出版时间

2020-11-01

ISBN

9787532178094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彭剑斌悔弃而又拾回的少作,不期然而然窖藏十几年的陈酿

*

一部关于在异乡生活与写作的书——

一个文学青年如何跑业务?一个业务员如何献身写作?

*

一段从现实滑入梦境的漫无止境之路——

从散发着难闻气味的县城车站出发

蹉跎于盘山公路,最终迷失在贵州的魔幻现实当中

*

非虚构的《不检点与倍缠绵书》记录了我在贵州跑业务期间(2004—2006年)的工作、生活和爱情,为了努力将自己摆在一个“正常人”的位置,我在写这篇的时候刻意避开了我的写作;而收入《不检点与倍缠绵书》中的十几篇小说,又绝大部分写于我的“贵州时期”,所以刚好补上了这个空缺。简言之,这是一本关于我在贵州三年的生活与写作的书。即使考虑到少数几篇不是写于那个时期的贵州,我也只需作一点简单的修正: 这是一本关于我在异乡漂泊与写作的书。(彭剑斌)

*

彭剑斌写贵州往事,让我想起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幽情,又悲悯,经他写过的生活才像真的生活,而那些灰头土脸的人和日子也带着光亮。——李伟长 [评论家]

*

彭剑斌是那种少见的,在写作中能保持天真趣味的小说家。犹如没有玩伴的少年,他独自一人在沙发前摆弄着剧中人物。而阅读视野和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位见过世界的作家,骑着毛驴穿越了赤道”。——不有 [小说家]

*

彭剑斌的小说里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我”,“我”在凝视、倾听、咀嚼,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翻译和改写……像所有能触动我的杰作一样,读他的书,眼前不会闪过文体、题材、主义之类的界限,而只会跟随一颗文学的心四处漫游,看他怎样在每一个平凡而琐碎的昼夜,承受那些仿佛来自一生中最后一天的悲哀与不安。——远子 [作家]

彭剑斌,笔名鳜膛弃,1982年生,湖南桂阳人。

目录
[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咸肉冬瓜
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从现实到梦境所要经过的路程]
送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彭剑斌的小说里有一个无处不在的“我”,“我”在凝视、倾听、反刍,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翻译和改写。这在职业小说家看来可能是缺点,在我是文学表达中最诱人、最耀眼的中心。像所有能触动我的杰作一样,读彭的小说,眼前不会闪过文体、题材、主义之类的界限,而只会跟随一颗文学的心四处漫游,看他怎样在每一个平凡而琐碎的昼夜,承受那些仿佛来自一生中最后一天的悲哀与不安。
盲猜月双鱼
在杭州的单向空间,彭建斌的这本书摆在入口推荐书目的位置。我对他的了解,仅是之前单向街文学节的一次访谈,印象中他说着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那天单向空间我是特意而去的,准备喝杯咖啡,买两本书在回程的飞机上看。犹豫之中翻到这本书的序言,“记录了我在贵州跑业务期间的工作、生活和爱情。”作为一个贵州人,怎么能不被这种对家乡的文学书写所吸引呢,尽管家乡的文学想象有时令我有种熟悉但又陌生的异乡之感。我喜欢书中关于贵州县城的书写,轻轻着墨却神态自若。从毕赣的电影到彭剑斌的文字,我始终认为贵州的土地适合这种魔幻的艺术加工,带着泥土和草木的味道,人物仿佛在蒙蒙雨雾中穿梭,恪守传统而又富有想象地生活。外界的现实、欲望、欺骗,这篇土地都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却又仿佛被多棱镜折射过一样,露出另一幅面目。
在途中读完他的漂泊,很好看。是成熟的写作者的不成熟作品,有出彩的比喻。他唤起我的羞愧,又让那个追杀我的青年懊悔。
想去city of colour过沉默如一的生活
借于崂山区图书馆,看得出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对于卡夫卡、博尔赫斯的模仿痕迹还是比较重的,当然可贵的是能够感受到试图突破,找到一种自我独特的叙事方式的野心。不知道成熟时期的小说是否做到了。反倒是格外喜欢他写自身乡土经验的作品,比如《稻田和屋顶》,明显不是一个青年对于乡土的深切拥抱,反倒是一种逃离反抗,真诚地去面对“和我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毫不掩饰对于生活本质的观察反省,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即使只是在观念层面,也是值得敬佩的。
有几篇比较喜欢,7分
前半本是非常粗糙好看的,后半本假装自己是贵州贝克特有点过头
…咸肉冬瓜尚可 非虚构的写贵州小县城的部分灵光偶现吧 有几个蛮不错的比喻 但作家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可能只限在三行以内。后面的部分完全是努力看完的 好烂 /我想我还是会老派的选书看… 文学类新书…嗯…许多都还是差点火候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