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

隧道

[阿根廷] 埃内斯托•萨瓦托

出版时间

2011-08-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17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曾经有一个也许能了解我的人。但是,此人恰恰是我杀死的那个人。”

画家卡斯特尔在自己的画展上偶遇玛丽亚——一个或许是唯一明白他画中真意的人,此生唯一的知己,她窥见画家在自己的“隧道”中无可挽救的孤独。

画家疯狂地爱上了玛丽亚,开始满世界寻找她;两人重逢后互相吐露心声,成为情人。

然而甜蜜总是短暂的,玛丽亚的暧昧、神秘、含糊其辞、喜怒无常,令画家开始怀疑,猜忌,臆想,任何蛛丝马迹都在卡斯特尔心里膨胀起来,他不断地伤害、侮辱玛丽亚又一遍遍地后悔、哀伤、祈求原谅,如此反复, 玛丽亚被卡斯特尔的孩子气和神经质弄得疲惫不堪。卡斯特尔在孤独与畸爱的路上越走越远,极度的嫉妒、无休止的猜疑和虚无的孤独感最终令他走上谋杀者的道路,亲手杀害了他最爱的人。

埃内斯托•萨瓦托(1911-2011),阿根廷著名作家,二十世纪拉美文学先驱。曾两次去巴黎学习,深受法国文学影响。年轻时曾在居里实验室从事原子放射研究。一九四五年起专事文学创作。他在吸收超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还注意学习欧美其他现代派的写作技巧,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

一九四八年,萨瓦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隧道》,这部小说细腻地描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开创了拉美小说的一个新的方向,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小说一出版就立刻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诸多赞誉,这部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并由莱昂•克莫夫斯基搬上银幕。

萨瓦托的名作还包括《英雄与坟墓》、《地狱使者亚巴顿》、《永不重现》等。他的作品受到了托马斯•曼、加缪、夸西莫多、格雷厄姆•格林等众多知名文豪的高度赞扬。萨瓦托曾获梅嫩得斯•佩拉约奖、耶路撒冷奖和塞万提斯奖。

目录
001 译者序
001 隧道
160 附录一:萨瓦托小传
163 附录二:对话萨瓦托
用户评论
初看觉得那种感觉好像,自己也是这样在逻辑和直觉中纠结,并且会反复就一个问题在心里演证,疑心重。心理现实主义。超棒怎么没人看?有改编成电影。
典型的地下室人,像是得了老陀的真传,但心理描写更干净明亮,反倒折损了生活在暗沟(隧道)里的人的复杂性。
纯在主义。翻译语言影响阅读,感觉一般。
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魅力?如果不是心存对天堂的向往,罪人,又怎能甘愿接受地狱里的惩罚?隧道里真黑啊,黑得让人感到孤独,你进来时感慨道。但你并不绝望,即便你时常有种永恒囚徒般的即视感。光明就在出口处嘛。你没预料到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从隧道里出来。
今年最后一本?- -
太伟大了,一部隧道(暗沟)就足已封神。隧道作为一个伟大的开端,直接引出萨瓦托在英雄与坟墓中对“爱情”进一步的剖析。(各自偏向极端化的叙述),而从文本本身来说,隧道中的纯美与罪恶、冷漠与热烈、卡斯特尔对纯粹“爱情”的追求与推理现实的决裂……都在心理叙述层面得到某种统一。尤其在卡斯特尔杀害玛利亚的时刻,某种铺垫已久的纯粹的情绪得以升华。 第一部曲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式(当然又不同于陀翁,不知该如何表达,卡斯特尔似乎有着某种更热烈的动机?【也许是由于对“存在”的触碰】)的纯粹文本。
将主人公混沌、野蛮、粗鄙甚至恶毒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感觉可以和地下室手记类比,正好萨巴托本人似乎也挺喜欢俄国文学,多次提到卡拉马佐夫兄弟。对萨巴托本人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之后能读一些他的散文。
在读严肃文学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居然对侦探小说深有研究,甚至附带了一个叙诡的小故事,有种次元壁破的奇妙体验。博尔赫斯所言非虚 好的作品需要带有推理成分🤣 单纯评价这本,强烈的第一人称独白风格在描写爱情的怀疑与占有的谨慎幸福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在作品里看到很多前世或后世名著的影子。
「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条隧道,一条阴暗孤独的隧道:我的隧道。在这条隧道中有我的童年、青年和我的一生。在这堵石墙的某个透明地段,我见到了这位姑娘,我天真地以为她来自另一条平行的隧道,可是,实际上她却属于广漠的世界,属于那些不是来自隧道的人的广漠无垠的世界;也许她曾经好奇地走近我许多奇怪窗户中的一个,窥见了我无可挽救的孤独。当我一直沿着通道向前的时候,她在外部正常地生活着,生活在外部那些人的不平静的生活中,这是有跳舞、节庆,有轻浮和高兴、奇怪而又荒谬的生活」maniac的想象和现实完全是一码事啊。卡夫卡:任何事都击垮我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