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黑格尔论自我意识的封面

黑格尔论自我意识

罗伯特·皮平

出版时间

2022-08-31

文件格式

AZW3

文件大小

1.16MB

评分

★★★★★
内容简介

《黑格尔论自我意识》依据作者罗伯特•皮平在2009年阿姆斯特丹大学举办的斯宾诺莎讲座扩充整理而成。在《精神现象学》第四章里,黑格尔提出一个重要论断:“自我意识就是欲望本身”,而且这一欲望只有在另一个自我意识中才能获得“满足”。《黑格尔论自我意识》对此提出了颇具开创性的解释,一边追溯其康德哲学的根源,一边显示它们对当代思想的持续意义。

《黑格尔论自我意识》表明,黑格尔认为,康德关于意识的自觉性质的论述,必须被理解为实践哲学中的一种主张,我们因此需要从全然不同的观念去看待人的感觉、看待我们认识世界的条件,以及主观性和规范性的社会性质。皮平证明,《精神现象学》第四章应被视为后来大陆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种种批判理论传统的基础。他还将自己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与哲学家约翰•麦克道尔及罗伯特•布兰顿对这一章的影响深远的解释进行了对比。

作者简介:

罗伯特•B.皮平(Robert B.Pippin),现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主任、哲学系教授。主编现代欧洲哲学(Modern:European Philosophy)丛书。皮平教授的著作反响热烈,影响重大,他的作品是学术水准的象征。代表作《黑格尔的观念论》一书在当代黑格尔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读完这本小册子,不禁疑惑,作者对黑格尔的根本态度是不是有什么误解?还是我自己读错了?他的核心思想,客观精神,讲得不就是和梵我不二相类的东西?他相对前人的重要突破不是类似于破我执?我想马克思讲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也是承自黑格尔这种精神而有所发挥。为什么到了本书作者这里,引入并行的自我精神就值得如此小题大作?
三个层次:一般人(包括黑格尔主义者)如何理解黑格尔,黑格尔如何理解世界,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果真的存在所谓“承认”,那么,黑格尔如何“承认”别人对他自己对世界的理解的“理解”所可能导致的“误解”。所以,似乎,黑格尔对世界-文本的“解释学”必然导向海德格尔对世界-文本的“解释学”——从彻底的绝对主义导向彻底的相对主义!
"并且以一种与其他形式的形而上学二元论非常不同的方式被构想出来,也与弗洛伊德区分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或者明确地区分黑格尔(和席勒)和康德的本体和现象自我概念非常不同。黑格尔对待分裂的方式有点类似于卢梭,这种思想也要归功于卢梭。因此,他认为这种分别不是从任何关于事实的历史意义上看的,而是对自然的或无意义的统一的破坏,而这种统一必须总是已经产生,并且只能被正确理解为已经产生了影响。这种划分在黑格尔那里发挥了作用,就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它不是人们不断渴望统治或成功镇压的源泉,而是对整体的渴望,而这往往是对人类生活更广泛哲学思考的主题。黑格尔不接受柏拉图、笛卡尔或康德关于混合二元论的描述,因此,他怀有在这种分裂中实现真正和解的愿望。黑格尔就是这样,他不把这种划分当作形而上学的事实。”
意义不明。应当伴随我的一切表象的我思是空洞想法,难道被相互承认概念社会化的欲望就不空洞?就好像什么东西只要诉诸社会和历史就可以自动获得丰富性的免死金牌一样,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教条。
用两篇文章分别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两句话“自我意识就是欲望本身”“自我意识只有在另一个自我意识中才获得满足”做了阐释,中间夹杂着一些对匹兹堡学派的黑格尔解读的回应,老实说读的十分痛苦,几乎是硬着头皮快速翻完了这本小书
垃圾翻译,有能力的建议读原版,如果这种东西都能算译笔极佳,那么百度翻译应该也能算著名杰出翻译家了
单纯出版的两篇论文,在谈论意识转进到自我意识的部分出了大问题,把康德的自我意识和笛卡尔的混为一谈,梳理到一条线路上,这已经是基本错误了。纯批第二版B407已经让这个解说不攻自破了。读完感触不深。
讲座文本,太短太急促了,还是要看他的大书哇,这本感觉像新黑格尔派的内部交流,不像给我们小白扫盲的;英美学者的味也特别冲,满满交往理性感,东一嘴西一句,对后来的黑格尔解释史也就强调一个很典的海德格尔,尼采一系对自我意识一章的集中攻击完全没理;翻译很差,不知道热评怎么想的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