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冲突

高度冲突

[美]阿曼达·里普利

出版时间

2023-03-3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0.53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冲突是出于本能,高度冲突往往是因为关系失控。高度冲突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它普遍存在于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甚至文化关系中。

在日常生活层面,经常有一些不好摆平的高度冲突类型,比如争吵中的伴侣互相指责对方“她蛮不讲理”或者“他根本没有在听”,合作中的伙伴拒绝沟通,纠结于“明明我是对的,为什么他偏偏觉得不行”。这些截然不同的冲突体现了一种相似的行为逻辑,即执着于争吵本身,却忽略了冲突因何而起。陷入高度冲突的人往往不能“就事论事”,这种拉扯让人情绪失控,最终偏离原来的轨道。

如果将高度冲突置于国家、种族、文明的背景中,情况会变得严重。它将固化对立的立场,形成一种难解的社会现象——“我们和他们的对抗”。书中以美国种族主义问题和芝加哥黑帮争斗为例,分析了根深蒂固的高度冲突的形成机制,最后列举纽约犹太教堂“困难对话实验室”和哥伦比亚“重返社会计划”,讨论成功摆脱高度冲突的路径。

这《高度冲突》指导我们识别身边的高度冲突,帮助困顿的人逃离困境。书中还以社交媒体上的乱象为例,提出“冲突陷阱”的概念,警惕冲突操纵者利用矛盾激化冲突、从中获利。在当前背景下,这《高度冲突》有助于我们警惕失控的冲突,回归健康、和谐、合作的关系。

[美]阿曼达·里普利(Amanda Ripley)

阿曼达·里普利是一位新闻调查记者,她的作品聚焦于美国教育、恐怖袭击、自然灾难等社会事件。她是《时代》《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的供稿人,她在《时代》杂志发表的作品曾使该杂志两次获得美国国家杂志奖。她著有《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不可想象:灾难袭来时谁能幸存》在15个国家发行并被PBS电视台拍成了纪录片。

目录
目 录
术 语 表 // III
关键人物 // VII
前 言 // XI
第一部分 走进冲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的第一章非常非常难看(建议直接撕了烧掉),而第二章开始一直到结束都非常好看:踪了四个深陷高度冲突之中的人,分表代表美国小区业委会里的政治地狱、芝加哥底层社区帮派血仇乱斗、南美哥伦比亚反叛军逃兵如何回归平民社畜身份,以及犹太教左翼大拉比如何跟美国保守地区的右翼红脖子特朗普死忠粉做朋友。是不是一个比一个刺激?通过追踪他们跟在高度冲突中的浮沉,作者带领着我们总结着他们获得的经验教训,并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冲突——在个人生活方面,少一点“路怒”式的被情绪带跑偏以至于酿下大错的非理性行为和决定,比如离婚的时候为了“一口气”而狗咬狗结果两败俱伤还伤了孩子;在公共领域,不那么容易被网络论战带跑偏、成为激进主义者、为了当时看来正确实则有待商榷的目标而伤害自己和他人。
高度冲突是区别于日常良性冲突的一种无休无止、消耗殆尽的破坏性冲突,它普遍存在于人际、社会及文化关系中,如今更是大量出现于国与国之间,小到争议与制裁,大到冲突和战争。高度冲突的本质是对自我以外的世界缺乏同理心,其根源来自一切领域的二元对立,这同样也是政党政治大行其道的根本,特别是搭配上如川普、卡钦斯基等引爆器式的领导者,故意夸大和煽动敌对身份以提高自身声望和权力,以邻为壑,有意制造冲突并利用群体认同产生偏见,扩散争端,而普通民众极易受感染的情绪则是比病毒更具传染性的传播环境。如何摆脱高度冲突要比识别它更加复杂,但时间和空间也是其中关键。某种程度上,社交媒体的泛滥拉近了空间也挤压了时间,是冲突加剧的温床。对个人而言,正念呼吸、分散注意力、重新评价、君子不群、远离引燃器等等都是跳出冲突陷阱的良药。
出乎意料地好看,干货满满!通过真实案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又由个人的困境上升到政治、历史和未来的出路,敢写,也写得够透彻。我们一直喊着“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冲突的根源,不过是一个“同理心”,无论是自己对他人的理解,还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当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被否定时,就会产生怨恨,而怨恨是推倒多米诺骨牌的首要力量。任何问题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多米诺骨牌一旦被推倒,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事件,其中有些会带来新的转机,有些却能将人永远困住。人性永远是复杂的,人生,一半是真相,一半是谎言。
在这个社媒成为自动武器的时代,这本书试图挤出一丝填装弹药的空隙。案例实证,穿针引线,见微知著,又回归个体。学学良性沟通吧,做做愤怒管理吧,倾听与建立理解环路,是更好地与他人和世界相处,亦能更好地使心灵自洽。 很意外“好奇心”这个点能够成为摆脱高度冲突的方法之一,作者在全篇用理性呼唤和谐之外另有一丝恻隐之美。鲁米的诗用得太妙了“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语言能及的范畴。”
20230628@办公室。读这本书时脑子里不停地在代入:这不就是现在最流行的XX吗,叫嚣的最厉害的XX吗?的确,有冲突意味着自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了价值判断,并站在了自己反对声音的对立面。十分赞同书中所提到的良性冲突中人们所保持的好奇心,至于现在的XX运动,怕是成为了某些性别群体泼脏水的利器。有时真是惊讶于现在人群的戾气,恨不得坐地铁时也瑟缩在最边缘的角落,交流都不要有遑论沟通了解了。封面的气球很有玩味,膨胀的是自己还是对方呢?外表光鲜饱满,内里是否又如气球一般脆弱不堪呢?提醒自己要远离trigger,也要避免“我们-他们”的二元对立思维。
“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处思维境遇。”尤其适用在今天这个地缘冲突频发、网络暴力肆虐的时代。
“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处思维境域,我将在那儿和你相遇。” —— 13世纪苏菲派诗人贾拉尔·丁·穆罕默德·鲁米
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身份政治大行其道的现在,我们会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越来越常见到高冲突情景。二元对立的身份政治令人失去了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再加上冲突挑动者的煽风点火,令人们无力摆脱这种破坏性情景,导致社会的对立和人际关系的断裂。摆脱高冲突情景,需要寻找冲突根源,摆脱身份政治造成的二元对立环境,增加叙事的复杂性和多元角度。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