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菌中毒的封面

菌中毒

聂荣庆(著)

出版时间

2023-05-0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20.74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名人推荐】

这《菌中毒》读起来引人入胜,同时让人想入非非。然后开始向往5月的昆明,吃上几顿菌儿,手舞足蹈几下,几下足够了。

——余华 作家

菌子是大自然的神奇存在,它让我们的食谱变得丰富,菜肴更加鲜美,食用它甚至可以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今天的云南人,对这种山林的精灵视若神明 ,因为它不仅是山珍,也是乡愁。

——陈晓卿 导演

这《菌中毒》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并不是蘑菇的美味,而是他念兹在兹的那些人情,那些由舌尖味蕾的记忆串起的故人故事。聂荣庆所追忆的江湖图谱,竟然像极了林间地下由菌构成的那个共生的网络。

——蒋方舟 作家

云南和菌菇,都有某种魔幻属性。这《菌中毒》,既消解了我对它们的幻想,又加深了对它们的向往。简而言之,这《菌中毒》,“有毒”。

——沈宏非 作家

菌子是神奇的存在,值得被写成一本小小的魔法书。

——殳俏 作家

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菌子科普之书,也不仅仅是一本温馨浪漫带着感伤情怀的追忆之书。菌子之毒,毒在因人心的浩瀚和幻想而丰富多彩的生活。

——张晓刚 艺术家

【内容简介】

菌子之于云南,犹如辣椒之于四川。《菌中毒》以菌子为媒介,串联起自然、饮食、历史、轶事,展示了具有人情味、烟火气的云南生活图景,点滴细节唤醒记忆深处的故乡、亲情、友情、人情,满足对自然美好生活的想象,勾起对彩云之南的向往。

被视为理想生活之地的彩云之南,处处是菌子留下的痕迹,四季轮转中,云南人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春雨过后迎来了第一波“头水菌”,怀着既担心中毒又深深地为这一口鲜而上瘾的矛盾心理开始了吃菌序曲;当夏时节,在旧时车站,菌农在火车停靠的间隙飞快与乘客交易刚采到的新鲜菌子;秋风乍起吹来北风的鲜,佛教圣地大理鸡足山的冷菌应节而生,大理的白族朋友也颇有仙风道骨;作为西餐三大顶级食材之一的松露,在云南只是平平无奇的“猪拱菌”,制成块菌泡酒,深冬三五好友围炉夜话时来上一盏。

菌子早已盘根错节深入云南的风土,云南人在菌子生活中建立起了世界观。青头菌是云南人的乡愁;闻着臭吃着香的干巴菌却处于云南菌子的鄙视链顶端,由此参悟了中国美食的“食腐”境界;鸡枞是百菌之王,自认为“家乡宝”的云南人,喜欢平静,甘于淡泊,如若有人出人头地,就是芸芸众生中冒出来的几朵“鸡枞”......

配以“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曾孝濂及杨建昆绘制的近 60 幅博物画,构成一部生动的地方志,作者聂荣庆娓娓道来面目鲜活的市井人物与云南“鸡枞”的茶米油盐与人生奇遇。

聂荣庆(著)

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联合创始人,写作者,当代艺术收藏者,云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曾孝濂(绘)

博物画家,被赞誉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第一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建昆(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物画家,参与50多部国家植物书志的绘图及编撰工作。

目录
序 ....................................................1
蘑菇有毒,但不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于坚
菌中毒 ........................... 11
牛肝菌 ...........................23
干巴菌 ...........................4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既是讲菌,也是述人。菌中毒是字面意义也指那些不走常规路的艺术家们的浮沉一生。因为以前喜欢在B站看人捡菌子对里面的菌菇感觉都蛮熟的看起来很爽。PS:去年看了《知觉之门》,赫胥黎下世别嗑麦卡司林了,来云南吃菌吧🐒
只有在云南生活了快一年之后,才能理解这本书的各种弦外之音,表面是饮食随笔,深层里是种种难以被寻常言语组织起来的经验和历史。这周六下午两点半,在昆明璞玉书店,我跟聂老师做一个小的对谈活动,雨季来了,大家一起尝个鲜
是想要拿着书,在这个夏天去云南、去昆明吃菌子的程度。牛肝菌、松茸、鸡油菌、羊肚菌……光是看菌子为名的篇章就流口水了。每种菌子还串联起一个关于昆明、云南老街坊的故事,对我这样三分之一个云南人(另三分之二是四川和除四川云南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来说,又增加了对云南对昆明的了解呢。另外前面讲普通人和菌子的故事,昆明老街变迁的部分,非常好。后面“我和我的名人朋友们”真牵强,没必要,现在的读者不会因为名人买单的,大家要看的是真实的人、真切的菌子故事。
本精神云南人很喜欢,尤其前半部分非常朴实有趣。啊,又到了吃菌的季节了!
读完了,有趣,插画特别特别棒。说真的,云南人应该人手一本!揣着它我今年都有信心上山捡菌子去了
图比较好,能看出来作者本身也是个老饕。但是从故事的动人角度来说,甚至不如几年之前三联生活周刊过年时写的那些美食故事。
在自习室一边流口水一边啃馕
吃起来吧!是食谱也是旧人往事 过瘾。
认识了很多菌。图片很漂亮。但关于菌的介绍和做法有点百度百科。菌与人的结合最后有点审美疲劳。
读完这本书,产生了一个尴尬的疑问,只有(文化)精英才配吃蘑菇吗?没有那些东拉西扯的名人,作者就引不出这些蘑菇吗?很多时候,实在搞不懂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寄乡愁于菌类,还是寄不自信于炫耀。这些极为无趣的“名人”轶事已经把文字的真情实感稀释到了顶点,再加上作者那异常干瘪的文采,实难恭维其文字工作者的身份。意外的是,这种白描寡淡的文字倒是和描写父亲那篇挺配,它也是整本书里唯一有那么点真诚的文章,两星给它。最后,对蘑菇、腊肉、皱皮青椒都没兴趣,;不是云南人无法情感共鸣;去过云南旅游,对那里以及推崇那里的所谓“文青”全部不感兴趣。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