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 : 军人政治家的肖像

戴高乐 : 军人政治家的肖像

[法] 让-保罗·宽泰

出版时间

2022-06-01

ISBN

9787520199711

评分

★★★★★
内容简介

在冯·克劳塞维茨将军看来,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戴高乐则声称,政治是战争的另 一面,因为就他而言,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直到最后,他仍旧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淬炼而成的军人,正是军人的身份决定了他在二战中的思想和行动。他比其他很多人更早洞察强 大的新力量在欧洲的出现。他知道,最后是武力决定了一切,它是获得独立的首要因素,缺少它,一个国家注定要走向解体和消亡。

从装甲武器到原子弹,从6.18宣言到第五共和国宪法,戴高乐运用他出神入化的统驭方略和治理技艺,欲使法国在一个变幻莫测和矛盾重重的世界上,重获并保持强有力的地位。他成功了。通过武力所揭示的线索,历史学家持续在澄清和辨识戴高乐主义政治的纷繁复杂。

作者简介

让-保罗·宽泰,大学荣誉教授,具有历史和文学博士学位,著名的二战史以及20世纪40年代法国史研究专家,也是多部传记和专著的作者。他独自或与人合作出版了两部关于戴高乐的专著,曾三次获得法兰西学院奖。

+ + + + + +

译者简介

卢梦雪,德法英译者,作者。游走于联合国各机构,现居维也纳。前香港大学研究助理,也做点儿音乐、艺术与纪录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预料之中的战争
成长经历
他那个时代的欧洲是什么样子?
戴高乐与德国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史料引用,展现了戴高乐从一名军人到法国领导人的一生。戴高乐面对种种不不利局面,不断与盟国之间、政坛对手之间展开政治博弈,并为法国争取了大量的利益。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到许多具体事件背后的真相,更能体会到历史发展中的复杂和不确定性。
本书的写作紧紧围绕着这样一条核心思想:“唯一重要的是,要将戴高乐置于整个事件的背景/环境中。”作者不惜将传主的人生历程进行了大刀阔斧地裁切,并基于比较边缘化(背景化)的档案文献资料对其中的“关键帧”予以细致分析。故此,本书呈现的绝非如戴高乐自己或其他传记作者所作的那种“纪录片”,而更类似于一幅幅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刻画精细的人物肖像,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至于戴高乐本人,作者所做的总括性评价也十分有趣——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在做出清醒的判断之后,仍能将毕生精力投入“让法国再次伟大”这一终究不能竟全功的事业,并取得相当程度上的成果,不免让人纠结:书末那句“最后,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究竟是悲观主义者的无奈,还是一个积极成事者的自傲? ps.两星扣在翻译和编辑上,与其说不专业,倒更像是没用心。
翻译很奇怪
如同书名所暗示的那样,本书并非以编年方式展现的关于这一杰出人物生平的传统传记,没有涵盖戴高乐人生中所有重大事件和细节,毋宁说这是一幅人物速写,是通过对戴高乐人生中关键时刻的描述,展开对他的解读和评论。
大号字体:这本不是传记! 有思想会历史人物作品常见的隐形“特点”:面上聊着点啥,其实着重分析的是某一线索某个观点某个原因。想完整介绍戴高乐的作品并不少见,历史遗产级别的欧洲大国领导人,执政时间久,过往交际名人多,段子多,形象辨识度高,他名字后面加“主义”2个字就是个正经词条,他的政见现在看起来也挺有道理。但面面俱到明显不是Jean-Paul Cointet教授写这本书的本意,因为之前他已写过戴高乐传记作品,这本《戴高乐:军人政治家的肖像》则更像围绕戴的行为性格中“军人政治家”特征,按时间线梳理原因、经过、行为结果得失,并佐证相关文件信函类资料加以说明。如果对戴大致情况已有了解的话,这本书内容是不错的补充,从译文意思看原文应该挺调侃的,可惜译文句子结构很拘谨,读起来很电报。
标题诈骗。简单翻了下,可说是编年史。
在冷战时期,1962年,戴高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有一种声音可以被听到,有一种行动可以在取代冷战的秩序方面发挥效力,那就是法国的声音和法国的行动。但条件是,这个声音和行动,来自法国,而且,法国伸出的手是自由的。 戴高乐以身作则,将国家为民族服务的宗旨,书写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阅读近代政治人物的传记,期间对戴高乐生平中的重要节点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其中二战部分篇幅较大,大量出现的法国政治人物容易让异国读者走神与分不清。对二战后戴高乐主义的缘起和举措篇幅偏少。不过如果对戴高乐本人感兴趣,也许应当去读他本人的著作。另外,部分人名的翻译似乎与常见翻译不同。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
由于下载量太大,速度可能会变慢,正在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