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的封面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编)

出版时间

2018-12-0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1.39MB

评分

★★★★★

标签

政治

内容简介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的口述资料几乎涉及所有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诸如包产到户、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经济特区、证券市场、分税制等以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的制定。这些亲历者的口述,有对历史现场的生动描述,有对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有对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为 深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提供了丰富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后记】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2006年,世界银行前官员林重庚先生为该项目介绍了口述历史的国际经验。

在他的资助下,中国改革资料库项目于同年8月正式启动。项目总顾问为安志文、杜润生、高尚全,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为刘鸿儒、吴敬琏、杨启先、许美征、林重庚,项目工作小组为杨启先、石小敏、鲁利玲、苏国利等。该项目执行至今,已经12年了。

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基础文献包括有关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文件、法律法规和历史文献,口述历史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其中,口述历史部分,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

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我们本次从资料库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多为第一次发表。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这里,需要提请读者和研究者注意的是,由亲历者口述历史,可以使人们回到历史现场,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出台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的具体过程,这无疑是对正式文献的诠释与补充。

然而,由于亲历者所处角度和地位不同,对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同一个历史事件常会有不同的描述和结论。对此,我们尊重亲历者本人的认知,留待读者进一步辨别。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的编纂工作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同志主持,鲁利玲、马役军、胡玉平、余希朝负责具体的编辑工作。在编辑《见证重大改革决策》时,我们努力做了大量的考证和修订工作,以求尽量展现给读者一个全方位、丰富多彩而又客观真实的历史画卷。

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因此,研究者在使用这些资料时,需要谨慎对待,如有遗补修正意见,亦请见告,以备再版时补正。

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谨以《见证重大改革决策》,献给中国改革事业的无数参与者和奉献者,对他们几十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深切的感谢与纪念。

《见证重大改革决策》对当前和未来的改革者们也寄予着历史的厚望和企盼,祝愿他们高举旗帜,不忘初心,勇破改革征程上的艰难险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目录
彭 森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回顾与总结(代前言/)1
杜润生 从包产到户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1
冯兰瑞 改革开放初期理论界的拨乱反正/8
顾洪章 知青返城冲破了传统就业体制的藩篱/21
梁传运 发展个体、私人经济的决策过程/3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讲自家的事,和别人隔靴搔痒讲你家的事,感觉当然完全不同。内容详细,尺度够大,实在应该列入中国研究者的必读书目。
这书不错。
最宝贵的经验:尊重规律,回归常识。
很多非常宝贵的材料,印象最深刻的是价格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的部分
非常值得一读.很好的梳理.整个流程的回顾.
我认为这部书重要性完全可以与薄一波回忆录相提并论。中高层技术官僚的视野正好能兼顾决策过程的政治导向与技术细节,这些论述天然地否定了对改革的big bang论述,也动摇了将改革视为一系列权斗的论述。尤其口述史的形式能展现出多部门的视角,比如涉及商品经济和物价改革的十来篇,既有安志文这样高级领导的视角,也有国务院、体改所、经委、财政部的不同部门视角,以及厉吴等学者视角,同样是技术官僚,高尚全、杨启先这些高级技官(“秀才”)与乔刚这种具体干活的初级技官的论述又有不同,许多细节在不同篇章中相互印证或相互龃龉,这种丰富性靠个别学者的访谈是难以企及的。即使脱离改革语境来说,这些很大程度上保留口述史特征的回忆录所展现的高层领导的决策方式和开会场景、技术官僚的日常活动和精神世界,就信度和细节而言也是难得的
一批见证历史、参与经济改革开放的人口述这个时代的艰难抉择。改革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并走了一些弯路,犯了一些错误,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内容很庞杂,改革开放真的不容易。从书中看每个改革举措的提出背景(问题已经如何严重,再不改,问题会更严重到什么程度)、酝酿、提出、分析利弊、部门和央地之间利益分配等等。还可以从看到,我们现在的有些很奇怪的制度设计,最初是怎么来的。 被访谈者通常年事已高,发言常常能命中要害,直截了当。比如第一篇杜润生的访谈,开头直接说78 79年的包产到户最大的阻力就是“mao生前不同意”,这句话一出来,就坚定了我把这本大书看完的决心。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