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的政治

文化中的政治

[美] 郭安瑞

出版时间

2018-01-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3.35MB

评分

★★★★★
内容简介

【2014年美国亚洲研究年会列文森图书奖】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通过探研伶人、观众、剧作家及清廷之间的种种关联与碰击,揭开了十八、十九世纪北京商业戏园的面幕……(该著)研讨深入,文笔精妙,分析入微,本身就是一场风骚独领的表演大戏。——美国亚洲研究协会2 014年列文森图书奖颁奖词

·

【内容简介】

清代的北京戏曲流派百花齐放,吸引了大量观众。它就像一种文化黏合剂,跨越社会阶层、性别和文化,成为清代北京城公共话语表达的重要场所。

作者通过“观众与演员”“场所与剧种”“剧本与表演”三个部分探讨戏曲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呈现了戏曲在清代北京的重要地位。从对戏曲表演的描绘中作者带给我们一部近代北京的社会文化史。

·

【学者推荐】

《文化中的政治》是我近些年读到的最让人兴奋的关于清史的著作……引发讨论是一本历史著作最重要的贡献,在郭安瑞的书中,深厚的学识和丰...

目录
序(路应昆)
中译版自序
楔子
第一部分 观众与演员
第一章 戏迷与花谱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重点不在戏曲史研究,而在文化政治的话语。尽管作者也从文献出发,谈到了观众与演员的互动,不过对她而言戏曲本身就是窥见清代北京文化政治的一个案例或说场域。这赋予了本研究更普遍的意义,事实上,很多方面至今适用。
第三章“戏曲剧种、雅俗排位和朝廷供奉”最精彩,关于晚明至清代权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消长互动关系,厘清了关于京剧的很多误解。
●比起文人作派、关怀女性角色的昆曲,京剧更加像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机灵,热闹,浑身的劲儿使不完,有时候喜欢恶搞一下经典故事。 ●这个性别化的比喻,来自美国的郭安瑞博士。她研究清末民初,在全球化影响下中国戏坛的男性再塑及其文化含义。 ●本书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花谱”这一文学体裁。花谱的内容包括伶人们的生平、品伶诗词与戏院逸事。其中不乏对男旦的品评。作者认为“花谱”可谓是清代最早的戏曲史。而这些写作者,也往往在文章里抒发自己的抱负。 ●第二部分研究朝廷的视角。国家通过监管戏曲行业,区分开贵族与俗夫,对人民进行教化。而在这股力量下,低俗的黄皮戏也慢慢变得高雅起来。 ●第三部分着重突出戏剧中男女性别与社会阶级这两大道德正统和政治复兴的符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前几天往东边去的路上翻完。第一部分论述花谱书写有点儿意思,但作者连拾玉镯和十二红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很emmm了。我始终不认为戏园子是公共空间,只能说在专门的戏院分化出来之前,它依附公共空间(会馆、庙宇、茶楼)存在。公共空间应该有(广义或狭义的)纠纷解决功能,而不只是产生纠纷的功能。第四章的个例实在单薄。
2018年读书013。社科启微系列的第一本,观感不赖。绝对是戏曲大外行,但楔子用上相声,俺就上钩了,三大块一块比一块重,第一部分“观众与演员”还能嗑着瓜子读,后两部分(场所与剧种、剧本与表演)就有点微妙了,难怪推荐里说这是清史研究,而非戏剧史研究著作。由雅入花,由昆曲转皮黄,戏剧除了作为一种娱乐,一种艺术,同时作为众多中国人在生活伦理上达成共识的载体,再由权力的微操作,城市空间管理学,让一种统治意志得到贯彻,里面不少“方式”,现在还在用。然后P264是学外语会脏话时间——呔!呔!呔!将奴戏,将奴戏,放子厾辣骚猪婆黄胖甕浓宿笃狗臭屁(武大骂金莲)。
研究中晚清戏曲与北京社会,在戏曲的版本与表现等方面发掘甚多,不过谈起Politics of Culture则论述较浅。本书所言的政治,大概包括两方面,即朝廷对于旗人票戏势将丧失「满洲之道」的警惕,与精英阶层对世风可能沦丧(性别与治安)的防备,以及乾隆皇帝自诩为无所不知的文化完美主义者而对戏曲功能的寄寓。
题目选得好,但对材料的分析流于表面,勾勒了个轮廓,但说不到要挈; 说了一点精彩的东西,又自个把话题引跑了。对国家与社会互动部分讨论比较多,对于性别的讨论却不如它所声称的那么充分。比如说翠儿盗令那折,观众为啥那么喜欢,我觉得也有个女版时迁盗甲的意思,就像有下山有思凡,有三岔口也有男女混合三打版的武松住店一样。这类戏折射出来的性别置换可能很有意思。又比如偷情与反杀情节,若能深入分析两者之间此消彼长的时空条件就够有意思了。外国学者写中国写得浅是常见事,但这样能拿列文森奖我有点讶异。
1从民族志来解读戏迷花谱建构与协商文化、自我身份的意涵。完全扭转了一直以来对民族志的偏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解读“粉丝文化”非常有生产力。(相似的思路是阅读浪漫小说,比阅读浪漫小说处理得好)如果还是沿着花谱作为传统文学形式,单从内容进行分析,就没什么意思了。可以以此类推的还有晚清大量的经典小说续写,如红楼梦、水浒传。2将戏曲建构的文化空间作为市民社会表达情绪和情感的公共空间,似乎可以进一步推论出文学型公共领域的雏形,下接政治小说。李海燕心灵革命、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叶凯蒂政治小说都在尝试探讨清末民初公共领域的情感面向,拼合起来会很有意思。3、解读戏曲文本的最后两章太弱,可对比细腻革命书评。
@2020-04-02 06:33:59
闲书馆有全网唯一在售正版书!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