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没有记忆

互联网没有记忆

[美]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

出版时间

2020-11-0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4.66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一部人类记忆简史

信息膨胀VS数据丢失

互联网时代,我们怎样保证记忆不会消失?谁决定你能看到什么?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关注哪些信息?

◎ 编辑推荐

☆ 记忆不仅关于过去,还能塑造未来。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

☆ 从文字产生到印刷书籍,再到数字记忆,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很多新的旧的问题:

数据到底属于谁的?

我们如何面对信息膨胀,又如何看待数据消失?

谁决定我们看到哪些信息?

集体失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我们如何保证记忆的真实性、权威性?

☆ 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需要记忆新范式,也需要新的基础教育,学会对数字信息保持审慎和责任感。

◎ 内容简介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互联网没有记忆》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 名人推荐

如果我们要思考一千年或三千年后的事,那最好问问自己,怎样才能保证现在创造的数字设备在未来还能读取。我们毫不犹豫地把数据存储在这些数字设备中,但它们有可能是个信息黑洞。

——温特·瑟夫(Vint Cerf),谷歌副总裁兼首席互联网顾问,互联网之父之一

《互联网没有记忆》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严肃思考当下的数据洪流如何影响我们的未来。

——《科学》(Science)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技术使我们能够轻易地改写过去,《互联网没有记忆》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作品。

——《自然》(Nature)

这本有关数字思维的书让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人类集体记忆的历史和复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媲美奥利佛·萨克斯。

——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互联网档案馆创始人

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一就是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东西。后代人会怎样看待我们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互联网没有记忆》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艾比·拉齐姆多年的反思使她的文章优雅、清晰,在书中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越来越依赖搜索,而不是去记住信息。

——特德·威德默(Ted Widmer),布朗大学约翰·卡特·布朗图书馆前馆长

数字记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互联网没有记忆》提供了启发性的见解和令人信服的论据,使我们能够找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一迫在眉睫的挑战。

——莎拉·托马斯(Sareh Thomas),哈佛大学图书馆副总裁

艾比·史密斯·拉姆齐(Abby Smith Rumsey)历史学家、作家,曾在哈佛大学学习俄罗斯学,现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交流研究所所长。她长期参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国家战略项目“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帮助各类图书馆、档案馆收藏有价值的数字信息。她致力于研究数字时代的记忆、信息存储、图书馆的角色变化,以及新的信息技术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和时间的看法。

目录
第一部分 我们来自何处
第 1 章 我们所知的记忆
第 2 章 好奇心如何创造了文化
第 3 章 希腊人的思想:从记述到美学
第 4 章 逝者能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与其说是互联网没有记忆,不如说是描述记忆的载体。本书原名:怎样挖掘记忆以适应我们的未来。中文名却歪曲原意!反而更像是只为营销
常常听到的是“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指的每个人瞬时的行为和语言都会成为数据。而这本书的标题“互联网没有记忆”是把“记忆”定位为带有人的情感,经过过滤和抽象储存起来的思维模式。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是二进制的编码和数据,仅仅是记录性的数据舱,而非能够勾连过去和将来的脑图。 从文字的发明开始,记忆分化出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文字在体外传承的知识经验,另一种则是通过基因在体内遗传的生存本能。人之所以独特,不仅在于充分运用工具和技术实现了“记忆”外包,更在于拥有想象力和好奇心,能从记忆的过去中发现未来,升级思维模式。 数字时代里信息膨胀,我们愈加依赖于网络信息库、搜索引擎来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宝贵的不再是拥有庞大的信息量,而在于保有真正稀缺的注意力。
挺没意思的,记忆简史呗,而且没有什么亮眼的观点。 中文译名完全曲解原意
闲来无事可以随意翻看的一本书
学习了:《独立宣言》里“人人生而平等”不是杰斐逊写的,是富兰克林修改的。“原始文件用一种陌生且全新的方式呈现了过去的事件,让我们看到事件的戏剧性、动机的复杂性和结论的不可预测性。”
有两个有意思的案例 1.卢里亚的S:超强记忆力缺不具备“遗忘的艺术”,于是无法区分记忆与现实,造成一种模糊的现实感,一种削弱了的实际存在感,导致了误导、分散注意力和妨碍理解。拥有大量记忆碎片却无法进行压缩抽象概括获取信息与意义;(《记忆大师的心灵》) 2.阿尔兹海默症的爱丽丝.默多克:失去记忆,想象力萎缩,最终创造力枯竭。想象未来事件能力和有意识回忆过去能力削弱(二者大脑活跃区域相同)。(《爱丽丝的挽歌》)
还以为是有关互联网的书籍,居然从人类造字时代讲起,然后讲造图书馆,倒数第二章才和互联网沾边,书名居然也是取这一章节的名称。。。666啊!! PS:)构成思想的材料,与构成其他事物的材料相同。 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动物,也只有在文化的生活中,人才是一种自我修养、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的动物,才能充分发挥其自然潜能,实践其独特的人类活动。 “快思维是”指人类的本能反应,与此相反,“慢思维”是指意识到并反思自己的行为,且能够超越纯粹的本能反应,做出有意识的选择的能力。
图书馆偶然看到的一本书,冲着名字翻开看看。还行 碎片的章节尤其适合互联网原住民的我们
让我对人类集体记忆史有了粗浅的了解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