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

[美] 伊斯特万·迪克

出版时间

2018-03-01

文件格式

MOBI

文件大小

3.56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一个政客,希特勒,加上一个民族,德国人,如何能够彻头彻尾地改变一整个大陆的面貌,这一点至今成谜,但是,德国的力量其实比人们普遍认知中的要有限。拿犹太人为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洲人的热衷合作,纳粹分子不可能达成最终的清洗程度。反之,如果没有众多非德国籍欧 洲人的反抗,那么多犹太人的存活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德国纳粹,“二战”时的欧洲不论是国家政府、地方机构,还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机下,选择被动顺从、主动合作或是奋起抵抗。

在《审问欧洲》中,广受称赞的历史学家伊斯特万•迪克探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作者通过德国占领下的以及苏联、意大利和其他军事统治下的国家和人民的经历,考察了这三个主题。他们面临着诸多道德和伦理困境,是与占领者合作呢,是在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求幸存呢,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成为抵抗者呢?大多数人根据战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选择了所有这三种情况。

作者讨论了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对那些切实的或可疑的战争罪犯以及战时合作者的肃清,这主要是通过形形色色的暴力、驱逐,以及在纽伦堡国际法庭和其他许许多多地方法庭上进行的司法审判。《审问欧洲》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战时和战后的种种道德因果。

----------------------------------------------

【编辑推荐】

战争摧毁了人性,还是人性引燃了战争?

《审问欧洲》不希望给你一个答案,只希望与你一起思考,一起审问欧洲!

审问欧洲,审问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历史即使没有正义,也是寻求正义的最佳工具。每个对“二战”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的一《审问欧洲》。

战争中的强弱、胜败,以及法律和道德意义上是非、对错,都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基于生存本能和利益权衡,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家庭、个人,在战争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都是变化多端,而没有绝对的公理或正义可言。所谓朝秦暮楚、身在曹营心在汉、见风使舵、两面三刀,告密、背叛、出卖、投敌,等等,既暴露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社会的危机。政治上对立的阵营,民族间由来已久却并非渊源有自的仇恨,极权的疯狂和灭绝人性的残酷,芸芸众生颠沛流离的命运以及茫然无所适从的哀鸣或者山呼,詈骂或者幽怨……在动荡、战乱的世界里,穷者无安身之所,达者无立命之地,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审问欧洲》特色在于:

(1)作者作为二战的亲身经历者,以及欧洲史、二战史的研究专家,对二战时期及战后的历史事件、人物一一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入木三分的剖判,在如此沉痛的话题下隐藏的心愿无非是和平,以及“一个崭新、统一和更好的欧洲”!

(2)既往学者和欧洲各国人民,针对战争罪行竭力为自己辩护,在战争的胜利以及取得胜利的英勇斗争方面却极力给自己脸上贴金。作者跳出这一“罗生门”式困境,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以及最后的胜利都是所有人的“责任”,和平与团结、发展也取决于每个人的努力。应该被审判的不只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而是历史;值得被期待的也不是谁之正义或何种公理,而是未来。正如《审问欧洲》评论者、著名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所言:“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欧洲),还是此岸(美国)。”

(3)《审问欧洲》的写作,缘起于作者的一位亲人(其姐夫)在战争中的抵抗斗争及其导致的结果。这段真实的故事使作者感到的道德困惑,不亚于著名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虚拟的经典案例:一个年轻人到底应该上战场保卫国家,还是留在家里照顾年老的母亲?作者以历史学家的立场和眼光,思量了同样的哲学问题:在战争与人性面前,何谓责任?何谓恰当的行为?这几乎是无解的问题,然而它就像战争一样——战争摧毁了人的身体和物质环境,战争造成的道德困境摧毁了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正如《审问欧洲》序作者诺曼•M.奈马克教授所言:“迪克的作品背后有着强烈的道德热情。”也许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历史中,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热情——对于真理的探寻所必要的热情。

----------------------------------------------

【名人&媒体推荐】

只要深入研究,任何对“二战”中的民族道德所做的非黑即白的评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是的,希特勒和那些“坏家伙”败了,一个新的、更加文明的欧洲从往日的瓦砾和灰烬中重生。但是,在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与战场上的硝烟和国际政治上的筹谋相伴相生的,是一出又一出意料之外的曲折命运,极具讽刺意味。《审问欧洲》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述欧洲人亲历的“二战”,令作者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脱颖而出,也令《审问欧洲》显得尤为重要。

——诺曼•M.奈马克(斯坦福大学东欧史讲座教授)

迪克是东欧和中欧研究的伟大开拓者……在这部书里,他汇集了大量占领时期的道德难题,就像那些杰出的人如斯托拉以及不是那么勇敢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一样。它联结起了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对立双方的经验:东方和西方,被占领方和合作方,以及左派和右派。他的主要案例都关涉到今天:在西方民主制度看起来被削弱时,欧洲情愿与纳粹势力达成和解。一个关于欧洲国家的政治迷思即是,它们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了教训。《审问欧洲》指出,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无论是在大西洋的彼岸,还是此岸。

——蒂莫西•斯奈德(耶鲁大学东欧史教授)

伊斯特万•迪克带领读者对欧洲历史上一段黑暗岁月的一些最黑暗的方面进行了全盘检视。他绝不迎合民族神话和未经检验的关于民族美德的假定。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如迪克所写的,是人类给自己造成的大灾难之一。书中诸多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和令人深感悲痛的行为案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论断。

——《纽约书评》

[美]伊斯特万·迪克,(István Deák),哥伦比亚大学赛斯·洛荣誉教授,生于匈牙利,并在那里进入大学读书,后到布达佩斯、巴黎、慕尼黑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历史,196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出版的作品有《魏玛德国的左翼知识分子》(1968)、《合法革命》(1979)、《超越民族主义》(1990)、《文集:希特勒的欧洲》(2001)等。迪克还与扬·格罗斯以及托尼·朱特合作编写了《欧洲报复里的政治:二战以及战后余波》(2000)。他是匈牙利科学院的外部会员。

目录
序 i
前言 ix
导论 xix
第一章 周而复始:从暴行到国际公约,再到暴行 001
第二章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 015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阅读体验很好。对一般读者而言打破了很多成见。而且让中国读者不自觉地想到中国历史…… 本书揭示了正邪两分的史观有多么苍白①合作章:谁说中国汉奸多?苏奸法奸哪家强?本书为您盘点二战各国带路党😊②抵抗章:揭露了游击战给平民带来的伤害,这是常识,不过在中国说怕政治不正确③报复章:谁说对纳粹的清算比日本清楚?二战就是文明战胜野蛮?
合作的复杂性,这些年也是研究的热点。卜正民《沦陷的秩序》、格罗斯《邻人》都涉及到这个选择行为的灰色中间地带。理解非日常生活中的合作现象(尤以战争阶段最为典型),实际上需要两个层次:第一,在当时的语境里挖掘合作行为背后牵缠的动因,一种宫崎市定所谓的“力量割据”;第二,在当下的语境里评价与阐释当时合作的现象。本书在第一个层面的完成度较高,为读者呈现了一幅近乎荒诞的欧洲二战图景,在求生欲、地理位置、战备资源、种族传统、政治历史的差异中,欧洲大小各国表现出的“顺从”状态与“抵抗状态”——有时还需要加上一些非理性的、意外的因素,但是写法比较枯燥,像在读维基百科,这就说明第二个层面的欠缺,对机制的分析不到位,基本上都是在挖历史资源,心理因素和无意识因素分析的较少。对二战史不熟悉,线索太多头大。
消解了二战时摩尼教式善恶二元斗争的历史叙事,呈现了一个更为纷繁复杂、敌我边界更模糊的灰色世界。这既是对那段以往尽力遮掩的记忆的发掘,也意味着欧洲人面对真相的勇气与伦理拷问。作者对材料、史事极为娴熟,简明扼要,多设问,少给确定答案,大概旨在启人反思而非灌输。对我而言,它的一个重要启发是:纳粹的“新秩序”是低效率、自反性的,它无法激发成员为共同目标团结合作,盟国的“道义”并不只是一句空话,国际政治中只重“利益”是不够的。
人类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所带来的巨大灾难,异见者之间的对抗和杀戮,族裔血统和意识形态凌驾于人性选择之上,以及经不起考验的人性本身的良心和同情的失望,“事实上,同情心和善心是“二战”中非常缺失的两种品质,这也是人类自食其果的最大悲剧之一。”;在面对巨大的邪恶之时,沉默与视而不见也将是邪恶的帮凶,欧洲政府和平民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令人失望的表现值得人类反思,“当激进民族主义以极端形式先后在意大利和德国抬头时,欧洲人拒绝携起手来抵御,他们宁愿顺从,也不抵抗。”但是话又说回来,人类何时吸取过历史的教训呢,永远不行永远扑街,我们也不过是一个接一个人为灾难和悲剧的缝隙中苟延残喘罢了。
甚好。
挺喜欢的一本,不需要阅读门槛的二战历史书籍。比起了解二战历史,这本书准确来说是提供了新的看待历史的思路。比起被很多作者都研究过的处于受害者身份的欧洲,作者更看重的是事件的多面性,重新审视那些被作为传统意义上受害者的国家。 像一开始就没有抵抗过德国而是选择合作的丹麦,却一直在努力保护国内犹太人,而且效果非常显著。而与之相对的,一直选择抵抗侵略的波兰,却积极迫害本国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少数民族。这些情况都不是单单用好与坏可以评判的。 对我来说,这本书不是说它很难,或者需要很高门槛,事实上不怎么需要门槛,对二战历史稍微有了解的,读起来都不会觉得困难,但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内容很紧凑,确实性价比很高,薄薄的一本但是干货不少,囫囵吞枣的看效果可能不太好,需要时间慢慢去想,以后有时间会再看一遍。
好看的严肃读物。在合作和抵抗的部分,补充了很多史实。合作者做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不敢违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依附当时强大的纳粹达成更多目的,夺回一战被分割的土地、寻求更好的经济发展等。而当斯大林格勒战失利、纳粹颓势已显的时候,抵抗出现了,更多的政治团体出现、希望同盟国军队抵达前,在本国建立全新的主导政权。
总算理解罗马尼亚为何总出疯逼
对二战叙事的补充,消解与重构。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简单叙事,背后是复杂得多的合作与抵抗的关系。在战争初期几乎整个欧洲都沦为纳粹德国的合作者,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利用战争进行种族清洗,党派争夺。而到战争末期,又有大量的人倒戈盟军,积极参与抵抗。战后似乎纳粹德国背负了所有罪名,而那些积极合作者巧妙地置身事外。
@2020-03-28 00:15:54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