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俣病

水俣病

[美]蒂莫西·乔治(Timothy S.George)

出版时间

2013-06-10

ISBN

9787508639420

评分

★★★★★
内容简介

水俣病发生至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仍是最恐怖的环境事件之一。《水俣病:污染与战后日本的民主斗争》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对当事人的访谈,描述了水俣病发生之后受害方、施害方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着重聚焦于受害者及其支持者为获得赔偿和救助所付出的努力,尤其是草根阶层的运动。作者发现,战后日本民主非常脆弱,并严重依赖于特定的公民活动。而水俣病发生后的维权运动极大地改变了战后日本的民主模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也发生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环境邻避运动。作者对日本水俣病这一环境公害及相关各方博弈过程的描述,无疑值得中国社会各界人士在讨论环境问题时予以重视。

蒂莫西·乔治,美国桑福德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部分背景,1907~1955年
第一章城下町、工厂和帝国
第二章疾病之前的水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1956年确诊首例病例,1973年最终接受法庭审判。在用尽大部分方法逃避责任后,使用会产生甲基汞的肥料生产工艺致残了至少1200位水俣市及周边城镇的居民的窒素公司最终的认错,恐怕还是因为它再也无法为转型中的日本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了。
之前每次说到环境问题,总是感觉离我们很远。但是,今年以来北京严重的雾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环境问题带来的伤害。但是,我们能找谁负责呢?如果能确定是哪个企业带来了问题,应该怎么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书中详细描述了水俣病爆发后受害居民的辛苦威权历程。读完不禁掩面,原来在发展面前,政府从来都是选择优先发展。中 国并非特例。
条分缕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却又不乏深度,墙裂推荐!
日本与西方都采取代议制民主政体,但西方公民常对国家提出质疑,而日本公民倾向自己解决问题
已购。重在水俣病发生后的民权运动和日本社会的变迁。如果民主是指人民的政府,那么任何民主的定义都不应忽视人民的想法和行为。宇井纯用四阶段模型来描述水俣事件和日本其他主要的污染事件。第阶段,人们开始注意到污染。第二阶段,为了确定该采取何种有效措施,人们开始査找原因。虽然事后大家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快的过程,但实际上查找原因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因为各种力量的制衡以及信息的技露都有利于污染制造者(在水俣和许多其他污染案例中,我们假设污染者都知道自己是问题的来源)。在第三阶段,污染者混淆视听,散布或者资助他人散布各种致病理论。面对诸多理论,大众很迷惑且无法分辨真伪。在第四阶段,所有的说法都互相“中和”。在1956~1959年间,水俣病事件的进展就以前三个阶段的特征发展,但到第四个阶段时,停滞了将近十年
一场漫长地寻求承认及赔偿的历程,展现日本战后经济、环保、司法、媒体、政府、民间组织发展的各个阶段。这段老路,我们不能再走了,对我们自己的发展很有启发!话说利用上下班地铁碎片化时间读完一本纸质书,感觉也挺不错的!
作为政治社会史的水俣学,宇井纯提出的「公害の起承転結」中的「発生ー原因究明ー反論提出ー中和」这四步骤的后半程成为延续至今的水俣病民主斗争之主题。作为窒素公司城下町的水俣市确实展现出骇人的一手遮天之力,而发动首都产学官民精英之联合来完成对熊大医学小组的中央压制也比左右横跳的熊本县厅本身有害更多,更为阴暗的是以渔协为首的水俣市民对患者们的歧视迫害以及其背后有关传统阶级格差与党派意识形态的明争暗斗。在这场战后民主的代表性实践中,保守势力与大资本同样利用请愿运动以保经济名义来污名化患者并转嫁矛盾,调停组/法庭组间出现的内部分裂也严重挫败了抗争进程。最讽刺的是在信息畅通的后水俣病时代里,这部洋书竟还没完成日译,相思社于贫困中苟延残喘,而对白龟赠品奇闻的春秋笔法也让我们一瞥民主现场上「祂」的缺席。
研究生期间做镉,对应的是痛痛病。所以对汞对应的水俣病也有相当兴趣。不过这本书记录实在太详细了,如果仅仅作为科普有点无聊,资料的功课做得很充足。水俣病调查的时间之久主要原因是窒素公司作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地位,政府也不希望此等污染丑闻影响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当地发展,而是战后日本化工产业的发展。后面部分主要从民众斗争的角度,体现的是战后受害群众是如何争取利益挽回损失的。即使是现在,污染被发现都是想方设法捂住,因为一旦曝光造成恐慌之外严重影响当地发展,人才资源的配备都受任何一桩环境污染的新闻影响。水俣病的教训是污废的安全排放,不存在任何一个可以无限稀释的天然容器,哪怕是海。最终承受者还是人类。
权利是抗争而来的。专家、精英由于立场问题,胡话也不少。面对这种情况,民众自己就该成为自己的权威。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
由于下载量太大,速度可能会变慢,正在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