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

王亚志 回忆 沈志华 李丹慧 整理

出版时间

2009-07-01

文件格式

MOBI

文件大小

0.21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以“批判口述史学”的方法,将当事人的口述回忆与档案资料的鉴别以及学者的研究相结合,对1950年代的中苏军事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与思考。《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认为,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的军事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它是新的中苏同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苏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中苏军事关系既包括两国之间提供军事贷款及武器装备、培训军事人才及交流军事技术等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援助和协作,又包括在战争状态下双方之间的协同作战,以及在和平时期双方为保障国家安全、进行国土防御而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军事行动。但到1950年代后期,随着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的产生并加深,以及对处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立场的不同,两国关系从蜜月走向破裂。由此,双方在和平环境中的军事合作再也没有呈现过令人满意的局面,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实际已趋向式微。

王亚志,1926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现辛集市)农村。1941年后入冀中抗属子弟中学、抗大二分校附中、陕甘宁边区抗大七分校学习。1957年至1960年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1946年2月后长期在中央军委总参作战部和志愿军司令部做参谋工作。50年代在彭德怀办公室任军事参谋(秘书),60年代在周恩来办公室任军事秘书,后任总参作战部副处长。七八十年代相继担任国防科委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政治部干部部长,纪委委员等职。1986年离休后曾参加《彭德怀传》和《周恩来军事文选》的编审事务。

沈志华,1950年4月生。1979—1982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肄业)。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

目录
前言(李丹慧 沈志华)一、中苏之间早期的军事合作 1950年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首先是军事意义上的 50年代初期,中苏在新疆、华东、朝鲜有三次大的军事合作 斯大林答应提供歼击机和运输机,帮助中共军队迅速入疆 巴季茨基中将率混合航空兵集团进驻徐州等地机场,协助中国空防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胜利后,苏联空军出现在鸭绿江上空 华盛顿与莫斯科心照不宣,苏联空军参加朝鲜战争的历史真相沉寂了40年二、苏联向中国提供军火 50年代初期,苏联大规模向中国赠予或出售军火,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从单一陆军走向诸兵种合成的现代化转型 1. 陆军武器装备 1951年1—2月,斯大林按毛泽东的要求向中国供应了36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 1951年5—10月,中国向苏联购买了60个步兵师的武器装备 彭德怀说,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的建设在短短几年超过了旧中国的几十年 2. 空军武器装备 1949年刘少奇访苏期间,中国向苏联订购了第一批飞机共424架 中国接收的369架苏联米格-9歼击机,因性能落后而无法入朝参战;斯大林两次致歉毛泽东,并无偿供给中国372架米格-15飞机,以作补偿 3. 海军武器装备 1953年苏联第一次大批量向中国海军提供武器装备,把二战时向美国租赁的76.2毫米海岸炮转手卖给了中国 赫鲁晓夫时代,苏联需要政治支持和海军换装升级,由此加快了向中国提供海军装备的步伐三、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及中国仿制苏式武器 斯大林拖延向中国提供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目的,是为了推销其库存的淘汰退役军火 赫鲁晓夫为争夺斯大林继承权及谋求冷战格局下的军事防务一体化,全面向中国转让较先进的技术 彭德怀提出修改1952年7月18日经毛泽东批准的五年军事建设计划,限制各兵种规模 《六·四协定》的执行使中国的造船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54—1960年中苏合作期间,中国军工企业有了明显的发展 《二·四协定》使中国海军的装备再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并改变了海军的发展规划 空军方面谋求苏联技术援助的努力 1960年7月,苏联突然宣布全面撤退在华专家,迫使中国军事工业转变了仿苏的发展方向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学习苏军 1. 向苏军学习的几种途径 1955—1957年,中国多次派遣高级军事代表团访苏,加强军方的高层接触 1954—1957年,中国派遣了11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访苏,观摩了包括原子弹实验在内的各种军事演习 1955—1961年,中国多次派遣专业代表团赴苏联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现代化军事管理方法 1951—1956年,中国派遣多批指战员到苏联留学,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 1954—1959年,中国多次邀请苏军代表团来华访问 50年代,中国聘请了约10 000人次的苏联军事专家和顾问,他们在业务和技术上负有对中国军队全面指导的职责 2. 向苏军学习的主要内容 1955年之前中国军队全面学习苏联的军事科学和技术,彭德怀对干部中出现的学习苏联的负面情况进行了严厉批评 1955年下半年,彭德怀开始对苏联军事科学的权威性产生怀疑 学习和仿照苏军的制度条令,我军建立和实施了兵役制、薪金制、军衔制和勋章奖章制,但毛泽东始终对这些制度有保留意见五、军队建设以我为主、以苏为鉴 在中国军队学习苏军经验的问题上始终是有争议的,说到底就是“学不学”和“怎么学”的问题 在军政、军民关系及训练场地问题上,中苏有不同看法。受苏联设军事禁区的影响,中国在山东、广东等地划禁区过宽,引起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强烈反应,后逐渐得到纠正; 照搬苏军经验,训练场地大量占用耕地,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在部队编制问题上,中苏意见不一,彭德怀主张减少人,精干机关,不能以数量取代质量 苏军顾问极力想在中国军队推行苏军军事条令和一长制,彭德怀在此期间对一长制的思考和忧虑,成为庐山会议后批判他的重大“罪名”之一 照搬苏军条令弊病凸现:1956年全军受到惩戒的士兵达10万多人次,其中多数惩戒处罚不当,造成极坏影响。彭德怀下决心把中国军队自己的条令搞出来 在学习苏军问题上,始终存在的“反教条主义”与“反经验主义”的争论,从军内争论扩大到上纲上线的地步,刘伯承、叶剑英等一批高干被点了名;在叶剑英主持下,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编写出了我军第一套完整体系的战斗条令
用户评论
军史第四卷相关章节的补充
怎么可以看到这本书,我想看看!
“军人誓词的第一条的说法有毛病,我们的军队是共产党绝对领导的,但也是国家的,不能只说是在哪一个人领导之下。誓词是《内务条令》上规定的。条令是永久性军队法典。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人不能长生,毛主席死了谁领导?这段誓词要改。”
中苏复杂关系,资料有点少
其实想给三星半。。感觉还可以,把很多散乱的材料聚在了一起,可以让人对50年代的中苏军事合作和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有个快速的认识
1.建国后苏联军事援华史实的全面梳理 2.实在看不出王亚志老先生的回忆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作者没有对“批判口述史学”进行充分的理论探讨和应用展示,研究方法的启发性尚待进一步提高
羅列了大量中蘇武裝協議數據,斯大林時代和中蘇交惡時期,蘇聯凈給中國淘汰貨。後面還涉及了軍事思想中“學習蘇聯以中為主”的思想整肅
彭德怀军事文选
读读
比较少见的叙述中苏合作的军事回忆录。中苏军事外交史的叙事集中于大连港、橡胶厂、潜艇队这些彰显主权意识的事件,但苏联对华的技术转让、战争协助、装备与训练、军事管理体系是影响深刻的,实质上提供了另一个中苏在猜忌中保持了十年的稳固政治联盟关系的新视角。这暗示着,中苏关系稳定时段直至破裂前夕,zg内部应该是具有观念分化和派系竞争的。这是讨论合作失败问题的较好案例,惜哉研究有限。朝鲜战争描述和中苏安全理念的对比评述比较有用。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