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交易到市场的封面

从交易到市场

彭凯翔

出版时间

2015-02-28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0.24GB

评分

★★★★★

标签

经济

内容简介

继《清代以来的粮价》之后,作者再经近10年的努力,广泛涉猎宋以来之笔记、契约文书、商业账本、报刊、档案、数据库等史料,对中国传统经济的约束条件、运行机制及其形态、功能等作了生动具体地历史描述和全面系统地经济学分析,深入揭示出中国传统经济作为民间自发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从交易到市场》融史学考证、经济学理论分析和哲学思辩于一炉,读者从中既能感受到历史学叙述的身临其境,又能体会到经济学分析的理性与深刻!

彭凯翔

现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2002-2005年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随卢锋教授作博士研究。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经济史和经济周期理论。著有《清代以来的粮价:历史的解释与再解释》。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等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目录
凡例 1
前言 1
第一篇 交易的节奏
第一章 交易的空间和时间约束 3
第一节 交通路线和速度 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充斥大量公式、模型,用于论证相关观点时颇有堆砌之感,写作不够流畅令人头疼。
本书将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史结合,重新检验、描述了传统经济的内在逻辑。在交通通信和礼法社会形态的约束下,价格如何形成,民间组织而非地方垄断势力如何维持缺乏统一标准的货币、度量衡的稳定,在此之下价格如何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传统市场经济背后的庶民力量是如何在礼法专制的社会下演变的。
这是一部有着独特“文法”(真史无定法)的经济史力作,其想象力和思考深度均属国内第一流。作者的写作极为凝练思辨,所涉领域也颇为丰富(经济学、历史学、知识史、政治哲学),读时像是思维竞赛,很是过瘾。全书讨论传统社会下,分散的交易如何组织成市场制度,即市场经济如何可能,其内在逻辑为何,故重点在于分析技术(如交通通信)、制度(度量衡、货币、价格)、规模等变量的相互关系,看其如何影响交易、塑造市场。如作者所言,在传统政论中,市场从未被明确视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制度,经济事务也难以实证地阐述,本书的工作在于剥开重重的文饰,发现在礼法统治的公共领域下,民间以自组织的方式进行产权界定、订立行业规则、提供度量和评价等市场服务,形成了相应的市场组织和制度,由此调节各部门的资源配置。传统市场经济有其活力与制度逻辑。
近年出版的经济史著作中被学界严重低估的一本。篇章结构看似奇异不可解,但恰恰是一一对应经济史的基本问题。这本书是希克斯的真正传人。读完一直想写书评,一年多了却不知如何下笔。
怎么说呢?十年来等待他的作品。相比十年前的《清代以来的粮价》,本书在视野上要更开阔,思维深度也进一步增强,尤其是作者对市场的“嵌入”的思考,我觉得如果能有所扩展应该能成为大师之作。但,还是根本问题,经济史作品没有结论,和第一本书一样。以及,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进反退,驾驭不了内容了。
本書評點百家,氣魄宏大,圍繞傳統中國民間經濟的形成與運行問題與古典,新制度經濟學、韋伯“理性資本主義”、哈耶克“貨幣非國家化”、哈貝馬斯“公共領域”諸學說展開對話,關注制度的基本張力及與此相對應的經濟運行之可能空間,進行地方史料考證、量化實證分析與經濟倫理闡述。彭氏認為,前近代社會中,在交通通信技術狀況和禮法社會形態兩大約束下,民間形成了相應的市場組織和制度以調節各個部門的資源配置。在行業組織“壟斷”、市制不一、非正式制度占主導等“傳統”風格的重重文飾之下,民間以自組織的方式進行產權界定,抑制機會主義,解決外部性問題;形成行市規則,提供度量服務與貨幣交換的便利條件,努力維持區域市制的穩定,使價格機制能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在克服了那些阻礙市場發育的制度條件之後,分散交易最終得以形成市場經濟。
第四代经济史代表人物之代表作。彭氏采取基于地方性史料对变量的关系定量而非定性考察之方法,不注重传统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关注市场的区域性与时段性问题,摒弃了“传统与现代”单线程式的论述话语,抛弃了社会史加入经济史的成见与定性,不讨论中国传统经济如何变迁,亦不认为其是一个不断向市场经济演进的线性过程,而是关注其内在逻辑,力图说明分散的交易是如何组织成市场制度的,即市场经济是如何成为可能、又是如何运行的。
写作和叙述方式略散,但关注的问题重要,还是厉害的
模型和公式太多了,閱讀難度被強行拉高
明按:作者行文天马行空、思维跳跃度很大,间以附录模型穿插其间,几占一半篇幅,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水老师课堂点拨,始有茅塞顿开之感。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