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乔治·斯坦纳

出版时间

2013-01-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74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在《海德格尔》中,作者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海德格尔的主要作品,并在导论中讲解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作者站在整个西方思想发展史的高度,对海德格尔思想产生的根源、时代背景,以及海德格尔哲学所具有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解析,清晰地勾划出了海德格尔重要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同时,作者作为一位语言学家,还阐释了海德格尔独特的“词源学”研究。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传记也是一部关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的研究专著。

作者简介

George Steiner,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曾先后担任日内瓦大学英语言及比较文学荣誉教授,牛津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和哈佛大学教授。192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迁至纽约,并先后在哈佛及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2001年获选为哈佛诺顿讲座教授。斯坦纳著作等身,其代表作有《悲剧之死》、《巴别塔之后:语言及翻译面面观》、《马丁•海德格尔》、《何谓比较文学》、《蓝胡子城堡:对文化再定义之讨论》、《英译荷马》、《造物文法书》等,其中《巴别塔之后》已成为翻译理论经典,影响甚巨。

目录
新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若干基本概念
第二章 《存在与时间》
第三章 海德格尔的在场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steiner搅翻了十几年来我西方哲学与文学阅读的半瓶子大杂烩。无它,带着中年标签二刷。
主要是从文学、语言的角度对海德格尔的著述特征进行梳理,全书贯穿着两个问题:海德格尔的作品是无聊的同义反复还是包含着伟大的真理?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其纳粹倾向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这是两个正当且较有组织力的问题,作者循此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因素与历史进展给出了一幅简明的“地图”。不过作者哲学感觉的缺乏也是显而易见的,全书虽然处处涉及极为深奥的思想,却不可思议地始终在文本的表面兜圈子,偶有的几处评论也暴露了作者本人的先入之见何等幼稚(例如他批评纳粹时采取的方式,例如他将海德格尔作品中的反人类中心主义主题等同于反人道主义或流俗的环保情结)。这种浅表性倒是十分有助于本来对海德格尔有所了解的人梳理思路,不过若作为导论,则极易将读者引向一种浅薄的理解。
1446.以文学的态度读哲学
文学系搅浆糊大法全开,呵呵~
译文质量上乘,可惜年代久远了些。
略读
中规中矩的导论,重点还是基础存在论。斯坦纳对海德格尔实在是爱恨交加啊。
斯坦纳把海德格尔1934年服务纳粹和后面对大屠杀的沉默等人生经历文本化后将其与1927年出版的《存在与时间》进行互文性阅读。他在精神上极度厌恶、几乎是忍着愤怒在描写海德格尔,但是在论述其诗、语言和思考时又无法抑制对其欣赏和叹服。看完对策兰真的印象深刻,杏花败去,勇敢的诗人战士在绝望中永远沉默。
重读《漫长的星期六》后,突然觉察斯坦纳似乎是“一种以诗评诗”的方法,文学立场下,犹太与共产齐飞。海德格尔与希特勒共振。思想之诗还是诗之思想,这是一个需要辨明的问题。 这样的文风,会弄成政治神学吗?表述巴别塔时其实是在建造巴别塔。 语言的牢笼靠语言突破不了的话,似乎只剩下了——祈祷。
在克服神学的同时,一并把伦理学也克服了。只为通往澄明的林中空地。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