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虚拟生命

电影的虚拟生命

[美]D. N. 罗德维克

出版时间

2019-01-3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9.07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当制作与观看电影的几乎所有真实与虚拟的方面都被数字技术所替代的时候,甚至连“看电影”的概念也正在迅速变成一种过时现象。随着作为媒体的电影胶片的几近消失,以及参与争夺观众的新媒体出现,电影——以及电影研究——将会如何?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这《电影的虚拟生命》中,D. N. 罗德维克思考了胶片电影的命运以及它在21世纪电影制作与观看的美学与文化中的角色。

在这里,罗德维克提出和考察了与其他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体以及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有关的,对于电影消亡的三种不同批评反应。

他认为,电影在虚拟艺术的系谱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当胶片电影消失的时候,电影继续存在——至少是在1915年以来好莱坞创造的叙事形式中。罗德维克还发现,大多数所谓“新媒体”是根据电影的隐喻塑造出来的。

他的这《电影的虚拟生命》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数字技术是如何像其之前的电视和视频一样,服务于将电影作为20世纪成熟的视听文化加以保存——以及,在同一时期里,它们是如何为一种我们只能开始辨认其轮廓的新的视听文化的出现做准备的。

作者介绍

D. N. 罗德维克(D. N. Rodowick)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学习电影与比较文学,1983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罗切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他的主要学术兴趣在艺术美学与哲学、电影理论史、当代艺术与文化的哲学研究等。除《电影的虚拟生命》外,著有《政治现代主义的危机:当代电影理论中的批评与意识形态》(1989)、《差异的困难:心理分析、性差异与电影理论》(1991)、《吉尔•德勒兹的时间机器》(1997)、《阅读图像,或新媒体之后的哲学》(2007)、《理论的挽歌》(2013)、《哲学妙谈》(2014)等。

译者介绍

华明字亮之,号江海闲人,教授,博导,曾就读于天津大学、广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获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日本东海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意大利博洛尼...

目录
1 / 第一部电影的虚拟生命
1 / 1. 未来世界
3 / 2. 难以置信的媒体萎缩
9 / 3. 回到未来
27 / 第二部电影曾经是什么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有朝一日我竟然也能成为豆瓣上短评的第一个……最近恰好都看到从技术和媒介角度讨论的,从类比和仿真两种途径实现的电影艺术在本体层面的性质和问题,而正因为媒介和时间空间的问题,电影各领域的讨论始终无法统一,也正是因为“电影”本身意义的不明,其在现代语境下得到学术和概念认可的瞬间又被覆灭和解构了。因此看电影可以说是观看死亡的过程。
太难读。七成是因为翻译问题,南京大学这套书从《消费社会》到《景观社会》到这本书,简直是翻译黑洞,怕了怕了。 以内容来说,罗德维克对“脱离媒介特性论的数字电影本体”的分析,说了半天就谈一个问题:数字年代,过去的电影理论也是有效而有用的。未来电影研究两个方向,是“信息”和“艺术”,前者应放在更广阔的新媒体下面做,后者同样需要依仗二十世纪的电影研究成果。 大白话就能讲明白的内容,搞得跟天书一样。字字认得,句句不懂。
和大多数西方现代著作一样,只有开篇可观
罗德维克占据了极好的位置,理论上说,他主要的对话对象是分析美学的电影研究者,因此在术语清晰化上有着极大的贡献,不至于像欧陆玩家那样拿个大帽子一扣一个哲学家就过去了;另一方面他广泛吸取欧陆哲学的资源,明显能看到其大框架受到一元论几位的影响。从历史上看,他恰好在数字电影开始大规模替代胶卷电影时开始其学术思考,也就是说他正站在认识论装置转换的中心而且意识到了这种转换。作者不断强调,观看胶卷电影会有种强烈的时间感,但在观看数字电影时几乎没有。但当今日的我们以数字电影的仿真性为基准线时,就算观看的是未修复的老电影我们的关注点可能也在画质、流畅度上,此时就算有异样的情感也难以表达。总之,这些都使得罗德维克的著作在现实性和可能性上值得关注,一如罗兰.巴特的《明室》。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作者认为胶片时代,的影片与其现实一一对应,而在数字电影时代,影片只具有索引性。作者在肯定胶片时代对于真实性的“再现”的基础上怀疑具有合成特点的数字电影是否能够表现出巴赞的“现实主义”,并以此援引各家之言以证其观点。 于我而言,真实,实则是一个又一个的罗生门。
干货还行,翻译不好。假设digital media与analogue media的区分有据可循(有,但不多)的话,比起前者我还是更倾心于后者。尽管罗德维克声称自己在理论上“不想发出怀旧的音符”,但其字里行间分明到处都是淡淡的怀旧气息啊——不过,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怀旧无意识”。说实话,我对数字电影的未来不太关心。但我拥护埃尔塞瑟的立场:我们有必要将数字电影当作一个“零度”(zero degree)视点来重构对整个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的理解。没有兴趣为数字电影摇旗呐喊,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去充分了解它。
影像的数字化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命题,但我觉得其根本意义也没有那么重大,理论家们有点把简单问题搞得过于复杂化,换位思考一下,从受众角度来看,对影像的消费与运用也就那几样。书中偶有金句,但整体论述有些啰嗦。另外,靠近结尾部分将恢复数字影像“时延”的任务寄托在实验电影的体验中,似乎用传播学中的“具身传播”理念就可解答。
有点点晦涩难读
翻译好烂X﹏X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