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命线

海上生命线

倪玉平

出版时间

2014-12-3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3.98MB

评分

★★★★★

标签

经济

内容简介

漕运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一项重要的财政税收制度,也是政府介入、干预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清代后期,这一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特点。《海上生命线》展现了清代漕粮海运的多姿多彩与波澜壮阔,又表现出其中的曲折与艰辛,另有官场势力的明争暗斗,中西双方的你争我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倪玉平,历史学博士,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朝嘉道财政与社会》、高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生态变迁、自然灾害与清代经济周期研究》、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中衢一勺>校注》等课题。代表作有《明清时期的全国漕运中枢淮安》、《道光王朝》、《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政改革》、《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等,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清代漕粮河运
第一节漕运溯源
第二节清朝河运制度
第三节嘉道时期的漕弊
第二章白手起家:道光六年首次海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倪老师的作品似乎普遍存在材料堆积的问题,而且其对于财政问题的解读也都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入手,缺少对基层社会的关注。实际上漕粮河运不仅仅是整个官僚系统冗员充斥、中饱私囊、勒索百姓、夹带走私以及盘剥百姓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大运河正好途径当时国家最重要的产盐地两淮盐场,水手在贩盐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地下组织青帮。青帮取得了对食盐市场的实际控制,对社会稳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能力。这也是迫使陶澍后来进行了盐政改革的原因。另一方面是运河贸易带来了沿岸数百商业集镇的繁荣,涉及人口千万以上,这些人赖运河为生已达数百年,早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上述这项因素加起来,使得大运河和漕运的意义已远远超出粮食运输本身,因此漕粮海运不仅是运输方式的变革,实际也是对整个运河沿岸基层社会面貌的重塑,可惜作者却视而不见
文中把所有驳船写成剥船;在描述一个官员对海运的态度上,上一段还说是坚决反对,下一段就说是支持派。普普
玉平师兄的率性之作
通俗作品。国计民生并列,恰恰说明具体的人与基本制度息息相关。
视角局限于皇帝和高级官僚,所以只能停留在对晚清漕粮海运几次反复的流水账般叙事。能让读者了解到一些基本史实,但每次政策变动的解释都不够有说服力。另外,漕粮海运一事涉及利益主体之多更让我觉得硕大那篇新刊AER的结论完全不能让人信服,也属于钻了美国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不懂中国历史的空子
國計、民生。
把清末整个漕运争议都写了一遍,尤其是江浙两省的撕逼过程,看起来非常过瘾。不过遗憾的是文中过于重视奏折之间的撕逼,对清政府”奈何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的维稳压力,似乎关注度不够。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