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方诚峰

出版时间

2015-12-01

文件格式

MOBI

文件大小

2.44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方诚峰,1980年生,浙江淳安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代表论文为《“文字”的意义》和《祥瑞与北宋徽宗朝的政治文化》。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元祐政治路线的确立
第一节 从元丰到元祐
一、熙丰臣僚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方诚峰老师博论基础上而来的著作 主要是研究的哲徽两朝的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 摆脱了“新旧党争”的窠臼 突出元祐垂帘体制时的女主政治以及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对北宋晚期政治文化的影响等方面都和我长期以来的思考相契合 但是 编类章疏和应奉司两小部分 我是真看不下去 对于元丰八年 蔡确同意恢复“三省同取旨”的原因 不仅是由于蔡确要出任山陵使 还因为 此时 蔡确由右相升任左相 丧失了单独取旨的权力 而右相韩缜继承此权 故蔡确为了便于参与决策 自然同意恢复“三省同取旨”的旧制
非常邓小南,可以说是贯彻了活的制度史的研究思路,将制度作为条贯以勾勒政治实践的具体图景。元祐绍符几章很精彩,对垂帘前后政治现象的解释多有精妙之处,但最期待的徽宗部分反而显得有些薄弱,有观点先行之嫌,最后一章与其说是专论毋宁说是对全书架构的一种补充。
北宋政治史的又一力作。方法上继承了北大制度史的理路,内容上接续邓老师的祖宗之法,主要讨论了哲宗和徽宗两朝的政治史,即士大夫政治如何被异化。话题极具延展性,未来可期。第一到三章,主要以时间为线索,从理念、制度、政策、人事等方面梳理了元祐以后司马光的政治蓝图,非常时期的垂帘体制以及哲宗亲政后的政治文化。分析细腻,材料充实,令人信服。尤其是司马光的设计、元祐三省的变化、哲宗朝的文字狱等都极有新意。第四到六章主要从统治方式、财政结构和宗教三方面论述了徽宗朝丰亨豫大的政治文化以及徽宗本人自我神化的作法。更类似专题式研究。尽管撷取的面相都非常重要,但系统性不如前三章。作者在书中完全落实了邓老师的治学思路,包括说法与做法之间的落差,文书运作流程的还原等。p.s编辑有失职,好几处文字有误没校出来。
非常不错,反驳党争视角的事后诸葛亮的结论,第一章第一节司马光的难题,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初期四朝,司马光遇到难题以及他的解决路径,仁宗英宗神宗初期强调君主的重要性,突出君主有为自做决断,到神宗朝终于实现,但君主有为之下却不符合己意,故强调政体的系统化与任用合适的人才,但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在神宗朝实现,到哲宗朝初期因为废除新法撕逼才真正践行了开言路的主张,新法的副作用也在这种体制下被纠正。总体来讲,司马光虽然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在放嘴炮,我倒是认为他思考的还是很认真,也在应映皇帝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主张,哲宗朝初期还是实现了他终其一生不断深化的政治设想,司马光其实也一直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君主应该做什么,但问题关键是在于他常年未参与一线的地方行政,所以绝大多数时间干的事情用处都很有限。
小书小圈子,一水的四星。
写哲宗朝的几章好过徽宗朝
分析详细,揭示了徽宗時代的特異
前半后半其实联系没有那么大,谈几点感想:司马光之所以能在元祐初年推动强硬的反新法议程,是因为(只有)他在熙宁元丰年间没有实际任事,其他旧党领袖在神宗时为官,多少持暧昧态度,元祐初年是一个强硬偏激的人带起整个节奏跑的态势;论及赵煦与群臣的相处方式,说这是他对元祐年间枯燥无趣的君主教育的逆反,不一定说得通;赵佶自我作古,制礼作乐,不汲取什么三代思想资源,在日常仪式和首都生活中营造华丽的政治景观,反倒是没有君权神授概念,非常“现代”的理性做法
上佳之作
皇帝的新衣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