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

叶维丽

出版时间

2012-03-3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8.30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为中国寻找现代之路:中国留学生在美国(1900-1927)》主要论述的是留学生在美国期间的生活。作者叶维丽考察了他们所理解的“现代”的含义,以及他们如何在美国尝试现代生活模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在完成学业之后都返回了祖国。

叶维丽,女,1950年生。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1989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

目录
《留学史丛书》总序
致中文版读者
致谢
引言
作为“活法”的现代性(Modernity as Lived Experience)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可以不读
不读书怎么开始一天的工作呢?
好多年前读过,最近在引文。结构有些涣散,英文题目更抓眼球。
史料扎实,论述轻松。留美史研究中经典的一本。坐着本身的家世好像也很传奇,下一本看作者的口述史。
为了写一篇中国近代教育的论文在图书馆找到看的,对论文没太大帮助但依然饶有兴趣地看完了。作者的家庭身世背景和选题有很大关系,围绕庚子赔款中国学生留美潮,形式是我喜欢的那种精细又松散的多个小主题章节,而且把重心放在了留学生的个人轨迹甚至私生活上,这种方法很合适这一数量不大且名人辈出的特定精英群体,也好在作者保持了史料的详细准确和视角的公正客观,否则有成为八卦的嫌疑。往广义说,中美种族文明的冲突、中国现代化巨变转折的矛盾,建国之后的学界往事,放在今天看依然似曾相识引人深思。
能读,但不多,当代留美的历史学人一个讨巧的办法是做几十年前留美留学生史和中国劳工史,承认本书用了很多有趣的新鲜材料,但在思考性上不见得多么高深;用了很多史学和史学研究的概念,然后没有了然后,看上去像另一种刻意讨巧的做法;另,余论中以竺可桢为例子想讲个故事,但竺校答应出任浙大校长时,并无意放弃他的气象学研究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不知作者是否真有翻过竺可桢日记
详尽全面地描述了中国留学生在那个时代的转型与发展。
读完后记太受感动了。罗隆基惨淡地在大宅子里离去。竺可桢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上只写下了当日的气温,作为他最后一次对自然的记录。李景汉晚年终于看到社会学在中国的复兴,但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只能寄希望于后辈。留美学人在多灾多难的二十世纪为寻找现代中国所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和他们穷尽一生的努力,不应被遗忘。他们为知识分子做出了榜样,同时我们也应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历史灾难的再次发生。语言简洁明了,很好读。
作业要求读的,但是内容是自己喜欢的,对闻一多的了解已经补全到二十多岁喽。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