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

[美]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

出版时间

2010-08-3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6.06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分两卷、共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重点是西欧从手抄书文化向印刷文化的过渡,尝试勾勒这一次传播革命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论述这次传播革命和其他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变革通常被认为与其相关的中世纪到近代的过渡联系在一起。

Elizabeth Lewisohn Eisenstein is an American historian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early 19th century France. She is well-known for her work on the history of early printing, writing on the transition in media between the era of 'manuscript culture' and that of 'print culture',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printing press in effecting broad cultural change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初说难以准确界定的变革
第一章 尚未被公认的革命
第二章 对初始的转变进行界定;印刷文化的部分特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第一部分看完,余下部分来日对照思想史重读
这书把我的手指划破了......
英文版我几年前看过
结论很简单。 分析的非常细致。尤其是“动因”这个概念,非常恰当的说明了印刷机的作用。 另外,顺着这本书,也算是回顾了一遍印刷机扩散史和书籍发展史。
细密复杂 一边嗑历史一边读痛苦了整整3周
我个人反而觉得尾注变成脚注更好,如果不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大家,会被海量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冲击到不知所云。本书的好处就在于把媒介的效应没有单一化为一派一类,而是随着现代性的流动显示出印刷机在改变社会关系中的矛盾作用。
姐姐太会写了
文笔上不甚讨喜,驳论意识实在太浓厚了(虽然也能理解),论据堆叠、论述反复也让本书可读性有所降低。但其思路真是很值得借鉴。作者紧紧站在一个牢靠的支点上——印刷机的革命效应从机印本和手抄本在“质”上的差别是找不出的,必须从机印本“量”的爆炸性增长上找,正是这点改变了知识搜集、储存、交流的整个模式(其实我觉得只要把这个区分讲明白,本书已经完成其使命了hhhh)。此外,作者还从一个有趣的角度修正了Kuhn的理论,即不能说科学革命是常态科学危机的结果,因为在印刷机发明以前,学者们只能受限于手抄本的亡佚、传抄错讹和数量稀少,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常规科学。应该算是相当成功的实证史学与理论对话了。
被注解吓到..未来会重读
典型的膨化式学术著作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