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陈顺馨

出版时间

2007-05-01

ISBN

9787301120958

评分

★★★★★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主要收录了作者1990—2000年这十年间在女性主义批评和研究上的成果,包括针对中国当代“十七年”小说叙事话语与性别的关系做出的系统分析、就个别作家/导演如曹禺、赵树理、丁西林、凌淑华、王安忆、张元等的作品所做的文本解构、女性主义理论与批评介入当代文化与社会的可能性等。《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第一版在1995出版后,一直成为关注女性主义批评的学者、研究生和大学生的重要参考书目。《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增订本把作者在后五年发表的重要文章补充进去,对于当前的女性主义研究与讨论,仍然具参考价值。

用户评论
补标。个人了解女性主义分析的入门书
讲小爹对女性角色“夏娃-圣母”设定的内容(也就是曹禺部分)其实没啥意思,其他作品里这方面的内容有的是。真正有意思的是揭露小爹和大爹之间的共谋的部分,这个角度才是东方女性主义最深刻的地方。可惜的是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写作水平或者是审查又或者是作为hk爱国者“为尊者讳”的原因,作者并没有把这个角度写得很深入。第三编与女性主义关联度不大的部分倒是显得更流畅一些。整本书属于可以看看的水平。
很有帮助!
读的是第一版。
其实觉得确实有一些分析是“妄议”,和《浮出历史地表》比较就是会显得相对不成熟...但我还是很喜欢!还有一点就是被谢冕老师的前言深深感动了。
写的太好了,从“十七年”文学中抽丝剥茧地分析男性话语体系下的文学形象与叙事方法,视点不同,修辞手法不同,在场或不在场的叙事者体现出的不仅是男性权威和男性对待女性(文本与现实中)的矛盾态度,也反映的是特定年代革命和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虽然以前也有感觉女作家更倾向于从个人视角(即女性视角)出发叙述,而男作家有时是第三人称的在场者,有时自由出入男女不同性别的视点,却从未和叙事权威或者直说是男性权威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个在场的叙事者,叙事者的权威以及控制权得以体现。而笔下的女性无可避免地成为男性价值观的载体,忠贞与纯洁,阴柔与刚强并存,依靠男性获得革命启发,继续保持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职责,她们的身份永远建立在男性的标准下,成为一个空洞的能指。
三大关键词:当代文学、叙事、性别;与此相应,叙事学角度的切入使得文本分析更为细致,旁征博引之下性别文学研究的论述更为圆融。
其实还可以 但对我来说没啥新意 所以先放着 有机会再读完
这本书整体结构上并不是顺承的,第三编的内容更像是闲笔安在书后。所以整本书的脉络看上去并不明晰,颇显芜杂。但是作者倒是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去阐释女性主义文学和拓展女性主义批评领域,这一点对我来说是蛮新的。叙事话语、视点、叙事位置的作者选择,在文本表现出其独特的性别话语特质。作者通过叙事学发现潜藏在“十七年”文本中的男性叙述话语是权威的、主流的,而女性的则是情感的、边缘的,男性政治化身为意识形态,将女性形象纳入到“女英雄”之中,将其非家庭化,从而统一到男性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之下。女性作为空洞的能指被镶嵌在历史的天空。接着第二编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出实践分析“十七年”的文学文本。第三编我匆匆略读,与前文关系并不紧密。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