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伊藤虎丸

出版时间

2005-11-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7.03MB

评分

★★★★★

标签

文学

内容简介

《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共收文16篇,分作四个部分,即绪论、鲁迅与明治文学、创造社与大正文学、附录。是对近现代中日比较文学的一个初步尝试。

伊藤虎丸,1927年3月30日生于日本东京淀桥。1953年就学于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同年,受洗于日本基督教团美竹教会浅野顺一牧师。1959年至1962年,完成东京大学大学研究院入文科学研究科硕士课程。1963年,同研究科博士课程退学。专攻中国文学。历任广岛大学、和光大学、东京女子大学、明海大学等校讲师、助教授及教授,学校法人平和学院院长、理事长,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主任,明海大学名誉教授。2003年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论文《<沉沦>论》、《<故事新编>的哲学》、《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作为问题的创造社》、《郭沫若的历史小说》、《早期鲁迅的宗教观——科学和“迷信”之关系》、《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鲁迅文学的语言》等;专著《鲁迅与终末论》、《创造社研究》、《鲁迅与日本人》等;论文集《郁达夫资...

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思考历史:日本一代有良知学者的灵魂——序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
绪论
亚洲的“近代”与“现代”——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
为了心灵深处的交流——《瀛花集》代序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的95北大版,应无差。本以为鲁迅与尼采在日本的相遇就是最精彩的部分,没想到以民族主义和明治-大正文学为视角的鲁迅创造社比较研究更胜一筹。全书紧扣日本、民族主义和尼采等要素,把看似单调的关系研究引向了深入。由于不囿于实证的影响研究,故而能引进内田义彦、内村鉴三、石川啄木等中间环节,写作思路反倒更为开阔,启发也更深邃。至于尼采与创造社同人的纠葛,就要去张钊怡的书里找说法了。所选诸文大都事先公开发表,译者也不尽一致,可能难以统稿,因而同一人名、术语出现了两种或以上的译法,若能索引则更便于阅读,不过这可能是吹毛求疵了。
大致是用明治與大正的文學青年對立的框架來談。
总结下有启发的点:一、亚洲近代化过程中的双重抵抗,与鲁迅的“伪士”“迷信”之辨,延伸到中国现代文学“回心”的特征;二、在日本语境下从“明治青年”到“大正青年”到“昭和青年”,及相应地对鲁迅、创造社人、后期创造社人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论文集,以竹内的近代文学观为基点。重点关照日本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核心是他所阐释的竹内好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读懂竹内之后就很易读。
非常出色的一本鲁迅研究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伊藤虎丸是二战后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他对于本民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真诚反思,特别值得中国读者尊敬。从他和他的同仁们那里,可以看到鲁迅的思想在他们心中刻下的烙印有多么深,鲁迅的思想资源在东亚其它民族能深入人心,这一点决非偶然。伊藤虎丸对鲁迅早期论文的解读也体现了高水准。
青年鲁迅也是一位明治青年
倒是清楚明了
很精准很到位
创造社与大正文学一辑最佳。为展开“明治/大正青年”立论的分寸感,及论郁达夫时的敏感细密加星。神思、终末论、主体论述置于现今鲁迅研究细部可商榷
喜欢,非常清楚。看他最后吐槽郭沫若真开心啊^ ^(哼我就是不喜欢郭沫若!)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