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与会

中国的社与会

陈宝良

出版时间

2011-09-28

文件格式

MOBI

文件大小

5.88MB

评分

★★★★★
内容简介

社与会构成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单位。社、会并非上层规定下的行政机构,而是产生于民间的自发组织。作为一种非公组织的会社团体,显然代表了民间力量的崛起。结社或结会与年节、同乡、宗族,共同构成传统中国人情交往最为重要的四个联结纽带。《中国的社与会》在系统把握历代结社、结会史料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四种类型对民间结社、结会及其近代转型作了系统的探讨,对于认识传统中国的民间习俗、大众生活等社会的下层构造不无裨益。

关于作者

陈宝良,1963年生,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学士、硕士,哲学博士。现为西南大学历史学院、民族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中国流氓史》、《明代社会生活史》《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等专著,并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明清史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导 论
一、社与会的释义及源流
二、会社与社会史研究
第一章 政治型会社
第一节 会社与朋党政治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社作为土地崇拜的产物,从诞生之初便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色彩,也为民间结社互助创造了条件。一般民众需要借助超自然神灵力量的佑护以应对天灾人祸,由此产生了最初的香社、香会等组织。对于共同神灵的崇拜成为会社礼仪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构成了社团联结的纽带,其举办的祀神酬客仪式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人们将乡缘、业缘等不同关系纳入其中,出于不同目的组成了善会、行会、团练等不同会社组织。这些会社作为非公团体,在实际运作中仍需寻求官府的庇护,获得官府认可,与官府保持一致,并承担官府差徭,实际处于一种官民之间的地位。在官府的鼓励下,会社组织日益普遍,传统的宗族与地方基层组织等也部分借鉴并采用社团组织的形式,对原有的组织加以改造,从而将不同势力纳入其中,并以绅耆作为其中的主导者,由此也促成了民间自治力量的崛起
材料很好,结论凶猛,如果能有更多的观点来淘洗这些材料也许我们能得到更多的营养,是怎样的血脉挪动着正义,又是怎么样喂养起现代的高楼大厦和神圣中央
"时至今日,我注意会社已积十年之功。十年磨成一书,自忖史料及内容的丰富也算对得起读者诸位了。至于对这些史料所作的排比、归类以及分析,是否允当、精辟,只好任读者评说了。"
分类很有条理
主要讨论中国社与会的关系问题与源流问题、社会的四种类型。资料搜罗堪称宏富,可惜始终厚明清薄汉唐。
能够对我个人关于宗教的组织多一些了解。 个人觉得这本书涉及面很广,对不同的研究者而言,只要读相关的部分就可以了,没必要全读。但是作者对社与会的全面研究之功,确实要值得肯定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