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阿伽门农的女儿的封面

阿伽门农的女儿

[阿尔巴] 伊斯玛伊尔·卡达莱

出版时间

2021-08-31

文件格式

AZW3

文件大小

0.57MB

评分

★★★★★

标签

政治

内容简介

《阿伽门农的女儿》一书包含三个中篇小说,分别是《长城》《致盲敕令》及《阿伽门农的女儿》。《阿伽门农的女儿》讨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统治。

《长城》围绕对峙在长城两侧的一位明朝官员和一个蒙古士兵展开,最终征服了奥斯曼帝国的帖木儿却无法突破明朝的薄弱防线,文中以长城为分水岭,记录了不同地区之间关于文明与野蛮的交流,长城也成为见证死亡的碑铭。

《致盲敕令》的背景是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改革,描述了一个阿尔巴尼亚家族在帝国政治下的悲哀命运,详细写出了专制政体的运作模式。

《阿伽门农的女儿》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真实的阿尔巴尼亚,借助两则希腊神话,展现现实生活中主人公和一位高官女儿的爱情的失落和国家机器的残忍,讨论了西方文化传统的根基。

全书情节循环往复,有如迷宫般精巧别致,是一部充满荒诞与隐喻的黑色寓言。

目录
长城 001
La Grande Muraille
致盲敕令 031
Le Firman Aveugle
阿伽门农的女儿 09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阿伽门农的女儿》由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莱所著,包含《长城》《致盲敕令》《阿伽门农的女儿》三篇小说。《长城》以中国为背景,朝廷官员和蛮夷以长城为界对峙,故事本身非常乏味。两个情节点是修复长城的真相被揭开,亡魂们守着秘密和过往被困在城墙之中。《致盲敕令》通过一场大型猎巫讲权力机制,邪恶之眼评判标准的模糊,权力的秘密运作方式,使每个人互相防备,争相举报。流言就是一把行刑刀,恐惧是其催化剂。当混乱达到高潮后,终于迎来拨乱反正,最后我们悚然发现混乱的源头只是一场对指令的误读。《阿伽门农的女儿》以古希腊神话为原型,把现实中的高层对女儿的献祭代入。这篇进入更清晰的时代背景,如果缺乏对阿尔巴尼亚政治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所以我个人更爱《致盲敕令》那种抽象的对权力的解读。
作为深度投入政治的作家,卡达莱比很多艺术家型作家和知识分子型作家的历史观要成熟深刻得多。卡达莱曾在1967年这个特殊时期到访中国,就在他到访期间,北京上海的作协都解散了,卡达莱说那是一次荒唐的经历。而在2016年接受一家敌对中国的媒体采访时,卡达莱毫不遮掩地大加赞赏中国近些年的发展与变化。单看卡达莱的个人履历会感到矛盾重重,正如高兴老师所说的“分裂”。但能想象一个西方人看到卡达莱对于中国的评价时也会说他分裂,而作为中国人当然理解卡达莱的意思。所以,问题似乎就在于,我们都在拿自己身处的政/治环境套用到对卡达莱的理解上,尤其中阿曾共同撑起那面旗帜,我们更觉得这样解读理所当然。但正如卡达莱说的,阿的整治斗争再残酷,也不会发生文嗝这种荒唐事。即便卡达莱分裂,也并不意味着老舍,郭沫若,高行健或谁完整。
从历史到现实,联结过去与现在,去国之后诗性书写。
喜欢程度依次递减。《长城》是出人意料的地缘政治比喻,将政治诗化寓言化的叙述令人佩服;《致盲敕令》从集体到家庭,可怖的无生命国家机器下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阿伽门农的女儿》是较为直接的反抗。
很喜欢长城,流动的攻守角力和似是而非的真相;致盲敕令窒息的氛围中穿插着非常私密的身体描写;第三篇很卡夫卡,虽然只读过变形记,还是应该说很变形记。
政治、宗教和历史传统的多重裹挟,来回挤压、撕裂。第三世界的作家们、社会主义的作家们永恒的主题和资源,熟悉又陌生。
暗喻太多
个人比较偏爱《致盲敕令》这篇。故事尾声部分,一众盲人涌上街头的场景画面感十足,让人深受震撼。读完好几天后,我脑海里仍然时不时浮现这个画面。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