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中的安乐

痛苦中的安乐

马尔库塞

出版时间

1998-04-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25MB

评分

★★★★★
内容简介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极度的精神堕落,构成了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西方不少学者不但注意到了这一社会现象,而且还对此作了很多分析研究。在这些西方学者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了。他们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的分析批判,特别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在充裕的物质生活后面蕴藏着的人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不安这一“病态”的揭露,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

用户评论
要存在,而不是占有。
读马尔库塞认识现状,读弗洛姆反思自身,反消费主义任重道远。
前一半差点读不下去,弗洛姆的部分通顺多了。
摘录的范围比想象中要更广一些,可惜时代局限性还是很明显,弗洛姆的部分也有不少重复。总的来说对于初步接触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语录式的呈现虽然不利于把握思想的整体,但能够更有效率地展示一些基本观点。 回到具体的批判上来,对广告、追求新产品、虚假需要等方面的讨论已经是老调重弹了,我这次注意到的是个人的身份问题,弗洛姆认为人被体验和等同为一个物,这是消费社会中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社会学领域,人的社会化其实就是人逐渐融入社会、获得社会身份的一个“中性的”过程。换言之,在社会科学中人是必然走向“物”的,那么社会科学又应该如何回应这种人本主义式的批判呢?
2018已读67,有那么一丢丢后悔买了这本书,因为内容是从两位学者不同作品中摘录出来的,所以全书没有统一的逻辑体系。不过我最爱的弗洛姆依旧写得太棒了,即使是只言片语也很让人哲学。在马克思的年代,他提出人的劳动(生产)的异化;而到了弗洛姆的时候,已经是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异化。人们的消费不再以满足自己的真正需求为目标,而是被意识心态欺骗,消费成为目的本身。但是过度消费不能带了幸福,因为它不能发展人类本性中的才能与天赋,也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连接。我们要摆脱以占有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回归到存在主义的生活方式,即活在此时此刻,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改造自我。
幸福需要去分享和创造。
“人一到群体之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补标5/14已阅
许多阅读本身也是消费。我们这辈子真的需要读这么多书吗?抵制这种消费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眼看去就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第一章就读不懂的书坚决不读,再热门也不读。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