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

修仙

康儒博

出版时间

2019-03-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54.38MB

评分

★★★★★
内容简介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修仙》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修仙》先后获得美国宗教学会2010年度宗教研究杰出著作奖和美国亚洲学会2011年度列文森奖。

康儒博(Robert Ford Campany),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范德堡大学亚洲研究和宗教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的中国宗教史,以及宗教的跨文化比较。除《修仙》(2009)外,还著有《述异:中国中古早期的志怪小说》(1996)、《与天地齐寿:葛洪<神仙传>翻译与研究》(2002)、《冥祥:中国中古早期的佛教灵应故事》(2012)等。

目录
致谢 1
序 1
第一章 将仙带回人间 1
解读仙传文献 8
修仙 2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修仙者所说的避免“五谷”(称为“断谷”、“不食五谷”),这样的饮食方法,不论细节如何,都指导修仙者应当最低限度地、或者完全地避免食用周围文化中所说的主食,而坚持食用其他东西。这些东西可以说是文明前的,或者说是天然的;通常就是纯粹的“气”(通过行气摄入),或者特定的能够提供气的稀有药草或者矿物成分。食用谷物(有组织的农业生产的产物)、进行烹饪以及生活在固定的农业社群中,构成了人类的独特特征。农业是所有其他改变以及后来的文明赖以发生的必要条件。多亏了火、烹调和纺织,死去的人才能够被妥善地安置在建筑良好的墓穴中,穿上精美的服装,并享用到煮熟了的食物和酒,这是通过留存至今的祭祀仪式体现的。烹调和农业是现有社会秩序、仪式的关键要素,所以, 通过攻击这些要素,反叙事反对现有的社会秩序。
社会学和修仙完全是两个相度的事。道家很多文献典籍是经过加密的黑话,需要解密才能了解真正含义。丹法中的铅和汞喻表密阳乃固,神凝气聚。按照字面意思直接吞铅球,非吃死傻逼不可。
挺好的研究,第一二章应该认真读,绝对没有某书评说得这么不堪~
相当无聊
思路是很妙的,简单来说他认为仙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果,可类比于欧洲中世纪的圣徒,但我觉得后面的展开显得有些普通,沦为了单纯的资料梳理,没有与欧洲圣徒的具体对比(但可能这方面是因为圣徒的情况于欧洲读者而言过于熟悉不需要详写?),也没有横向上与汉代举孝廉中的那些孝子叙事进行比对,有点可惜。翻译的人名和书名都摆着没译,同一页上一个张光直终于写成了中文名字,隔几行又出现了一个Chang,服了
读完这本书感觉辟谷修仙与主流____的关系其实是“不食周粟”的升级版。它或许是无奈的坚韧的甚至是高尚的,但是以此为品味、道德、个人能力上的优越,甚至被人为赋予更高等级的“仙”的意味,这本身是不现代的,是现代的反面。是一种不带来社会进步的弃绝,甚至不是弃绝,只是一个由表演者与观看者共同赋予意义的姿态。
译者在前几章把肥致碑的许氏翻译成徐氏。 这本书的研究视角还行,不过内容有点虚。
借这本书标记一下《慢慢仙途》,第一次看300w+的书,怎么说呢就感觉做了很长一个修仙梦,醒来之后还是很感动… 言归正传,继《凡人修仙传》之后,对于没有金手指全凭不屈的倔强去破运,总有看人生百态的感觉,从头到尾没有cp,大道无情却又有看遍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情怀,第一次觉得修仙小说这么上头,它一直在强调修的是道心,心中的信念才是最重要的。 感觉絮絮叨叨一堆语无伦次的也没讲出个所以然,但是还是很喜欢,喜欢这一路走来的人和事,悲欢离合,每个人都有TA存在的意义,虽然,你我皆是这天地间的过客,但殊途同归,我们终将在终点再见。
@2019-07-20 23:20:59 @2021-09-12 12:41:43
一句话总结:神仙不是自己修炼出来的,而是被构建出来的,这本书就是研究神仙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里面有一个观点让人印象深刻:把中国的修道之人和外国的巫师或者巫医进行比较;另外里面大段引用社会学的一种经典研究方法:符号互动论。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