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征服中国

佛教征服中国

[荷] 许理和

出版时间

2017-03-01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0.20GB

评分

★★★★★
内容简介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这至少经历了三四百年。东晋庐山慧远以前的中国早期佛教,就是一部中国人如何回应佛教这种外来文化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外僧人如何同化两种不同文化的历史。作者以翔实的史料、独特的视角重现了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叙述了公元4世纪、5世纪初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佛教的特点,剖析了佛教在当时中国传播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当时的夷夏关系、政教关系和佛道关系,并以丰富的资料反映了当年中外僧人的弘法生涯。读者借此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佛教不断本土化的壮阔历程。

许理和 Erik Zürcher (1928-2008),荷兰莱顿大学教授。1959年以《佛教征服中国》获得博士学位,《佛教征服中国》于当年出版后久享盛誉。1962年任莱顿大学东亚史教授,1969年创设莱顿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中心,1974-1990年任该校汉学院院长,期间还 兼 任该校中文系主任、《通报》主编。其最大的兴趣是“当东方遇到西方”,既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适应,也探讨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史,设法了解中国在接受外来影响时的反应与适应过程。还著有《中国耶稣会士传记,约1580—1680》、《佛教、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佛教:在词语、地图与图片里的起源与传播》等。

目录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章绪论
一、“中国佛教”
二、“士大夫”和“士大夫佛教”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到慧远而止。提出王室佛教,士大夫佛教,民众佛教,以及译后记里的“民俗佛教”。王室佛教完成了组织化,士大夫阶段则在经典翻译和义理研讨上完成了中国化,到了民众和民俗阶段,就等而下之也落地生根了,和民间信仰区分不大,但佛教的翻译腔改变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话语方式。本书只到士大夫阶段而已。没有看到唐代密宗的情况还是觉得可惜。
今日植楊梅一株⋯約明夏一樹紅果
译者认为最有启发性的两点对我却不是很有吸引力,但在材料很有限的情况下依旧很有解释力(这是50年代末的书耶!)。佛典翻译问题好好玩,特别是读的过程中又能感受到这本书的翻译本身也面对各种问题(还有一些作者随便提及的小现象很有趣)。整体来说有点琐碎,另外读完了也没明白为什么要用“征服”这个表述(在作者说伟大宗教征服伟大文化时强烈感觉很断裂)。
同门翻译的本子 对佛教中国化本土化感兴趣 内容值得一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最终帮助佛教征服中国的不是士大夫,而是大众。更加偏向从社会史的角度来梳理佛教早期在一个儒家社会遭受的挑战,北方宫廷佛教,南方的士大夫佛教和之后的大众佛教,对佛典和佛学理论较少触及。
在更不可测的新年降临前几十分钟,我阖上了最后一章的最后一页,张天师莫名其妙的佛教形象。佛教征服中国了吗?显然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迥异的答案。在本书着重观察的公元4世纪前后,佛教在中国的不同社群(统治精英、知识阶层、普罗大众等)遇到的挑战及其回应,最终让中国佛教成为今天的样子。支遁膝旁的麈尾,慧远一百廿三人阿弥陀佛像前的香华之誓,似乎早就决定了,最终还是由禅与净合流的千年宿命。
平常中发现问题,传播者、接受者、“征服”这个词语,含义就是“传播与适应”,既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有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适应,这是双向的过程。各个群体的选择,观念的融合与冲突分析。
啰嗦繁琐,缺乏基本行文能力
可以看到法国年鉴学派、福柯的理论以及后现代历史学深入佛教研究的影子。对材料的关注、质疑和拆解,发抉了佛教传播、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很多细节问题,譬如文本材料的可靠性、缺少材料支撑的早期世俗社会佛教研究如何进行。从之前读葛兆光开始会发现,这一类研究对于“空白”“留白”的焦虑是一以贯之的,也许是出于相似的问题关注、也许仅仅是研究者研究风格的一致性,但从作者对于“选择”这个概念的陈述来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协调的。 此外,对传统儒家一直到魏晋玄学中语言问题的关注和探索也很值得一读。“语词是内部实在的不完全的表述和深层根源的外部显现。”“孔子其人其学也以此种方法被阐释。孔子作为圣人,他向内体会了作为终极实在的‘无’,向外则阐发了各种方便的学说,即一套回应时代实际需要的社会法则。”
补标。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