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英]胡司德

出版时间

2016-02-29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0.85MB

评分

★★★★★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对战国两汉文献做了细致解读,考察古代中国关于动物的文化观念,分析动物观与人类自我认识的联系,探讨动物世界在圣贤概念和社会政治权力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古代中国对人在诸多物种乃至天地间地位的认识深受动物观的影响,并就这种影响展开具体阐述。作者认为,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并未执意为动物、人类和鬼神等其他生灵勾画清晰的类别界线或本体界线,而是把动物界安放在有机整体和诸多物种的相互关系中。整体中的生灵万类,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彼此关系的特点,在于互相影响,互相依赖,浑然一体。

胡司德(Roel Sterckx),剑桥大学“中国历史、科学与文明”李约瑟讲座教授,克莱尔学院院士。著作有《早期中国食物、祭品与圣贤》(Food, 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年出版;主编《论鼎与品味:古代中国宗教与饮食文化》(Of Tripod and Palate: Food, Politics and Religion in Traditional China),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出版社(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5年出版。撰有古代中国文化史及思想、宗教等方面论文及专著章节多种。2013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目录
献辞
译者的话
翻译凡例
中译本序
致谢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我想之所以战国两汉文献所表现出的动物都与礼仪和政治有关,很大程度上与作者在结论中提到的这些文献是属于识字阶层的有关。作者注意到了的不足,正可以将之与出土《日书》相比较,这可能就是这种「上层知识」与「底层知识」的区别。
动物、人类、灵异相通
上古植物观研究不知有没有做到这程度的,另外觉得有关墓葬中的动物的讨论可能相对来说少了点
看了想睡觉
古代中国人不关注动物的生物学属性,并且认为这不值得研究;更看重动物的社会学意义,把动物视为社会秩序和权力体系的一部分;被用来增强仪式感;被赋予美学意义,并且对应儒家的教化思想;拓展了中国哲学和权术
太有趣了
典型的中国世界观没有认定动物、人类和鬼神等生灵有清晰的类别界线或本体界线。人与动物的分界没有被人看成固定不变,物种的确定性既不是显而易见,也不值得寻求。在这种世界观看来,动物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整体之中,物种关系的特点在于彼此相关,互相依赖,一脉贯通。这么一来,动物世界便以多种方式成了标准的楷式和征兆,足以指导社会运行。对动物行为怎样解释,对动物世界种种意味深长的模式如何回应,都由圣人或帝王来调理协和。圣人解释自然现象时,不是把动物世界看成独立自足的事实来分析,也不觉得动物受内在而自主的生物学法则的制约。相反,他把动物的形貌与治理社会联系起来,把动物世界当成一个标准楷式,认为要确立社会政治权力,实现圣人治国的理想,就要从中取法。【6】
第五、六章
有启发性。
史料虽丰,很多地方却是强行解读……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