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的现代化的封面

中国的现代化

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

出版时间

2018-02-28

文件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8.12MB

评分

★★★★★
内容简介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罗兹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日本和俄国这类社会的相互对比与彼此理解,也兼及有关现代化与前现代的宏观社会学比较,或者东亚与西方发展路径的比较。著有《清代中国的人口与市场调解》等,编有《中国的现代化》、《东亚地区:儒家遗产及其现代调适》、《日本对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回应》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何谓现代化
现代化的长期过程
现代化的多层面性
其他研究方法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隐藏评论
定量的现代化理论大势已去。另,本书的翻译值得夸赞。
终于读完了……
"现代化"是一个表述词而不是一个评价词,定义为"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本书五大方面:国际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知识教育,用历史的观点、比较的方法看中国的现代化。作者很强调的一点:18世纪政治秩序的混乱源于科举制度解体后,中央地方等级的混乱,因此强调政治上中央集权,有控制力的政府;二是家庭在传统中对现代政治的阻碍,这与儒学的视野有所相悖,值得探讨。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解读中国,从历史开始。【图书馆藏号:D6159】
穿着历史的外衣,装着是思想的身体
抛开整个立论基础的争议,史实材料是很足的。看历史就是一遍一遍又一遍。
# 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 “本书分作两部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独立成篇,第一部分(第二至七章)主要讨论18、19世纪的中国,第二部分(第八至十三章)主要讨论20世纪的中国。” “我们从国际背景、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及经济增长、社会整合、知识和教育这五个方面来考虑各种变化,力求绘出一幅完整地描画这种相互关联、多向转变的图像。” “研究方法是把现代知识的空前增长视为历史的原动力,并把现代知识造成的政治发展程度、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看作是关系到国内和国际状况的关键矢量...就使现代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方法划清了界限。” “本书将力图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共享的特征中,揭示出求索中国独具属性的出发点...俄国和日本,却有可能最切近于这种理想化的实验室。”
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一个可操作的「现代化」定义,框架可,但显然本书体量撑不起来
容量比想象中要大,主要从鸦片战争讲到新中国七八十年代的各个方面,有的地方写得不错,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枯燥,适合历史专业或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兴趣的人看。
现代化是一套整全的社会变革,意味着全球化、工业化、官僚科层化、民主化、经济化等等。这本书认为,近代中国拥有前现代国家中最接近“现代”的特征,比如官僚制、市场萌芽、高识字率。但中国的现代化之所以艰难,就在于中国的天下观(国际关系理念)、君臣(国内政治观)、父子(伦理观)、宗族(社会基本结构)和已经拥有的所谓现代化特征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形成所谓的“超稳定结构”。任何后发国家的现代化都不是自发的,这是因为人们不愿过一种现代生活,即使它被描绘的多美好。所以,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想要成功,恰恰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和知识精英推动现代化进展,改变国民观念,凝聚国家意识;甚至,为了摧毁原有社会结构,革命似乎是必经之路。现代化至少有两条道路:原生和后发——这两者间又充满博弈。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