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书信集

黑塞书信集

[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时间

2023-03-31

文件格式

EPUB

文件大小

0.55MB

评分

★★★★★
内容简介

☆ 人人都爱黑塞!全球青年的心灵挚友,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不要随波逐流,我们在世间最重要的事是成为自己!”聆听黑塞,成为自己

☆ 278封书信中文版重磅呈现,全景展现一代大师的生平历程和精神蜕变

☆ 经历三次婚姻、克服创作危机、穷困潦倒时还不忘救济朋友、失去祖国……关于黑塞的一切细节都在这里

☆ 了解黑塞的中国情缘:倾心禅宗,热爱中国文化,对傅聪的音乐才华赞赏有加

译者从黑塞自1892年到1962年长达70年的书信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信件,主要包括黑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家庭与思想的变化,追求、奋斗、创作的历程,与父母、妻儿、姐妹的日常信件,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与同时代大家如茨威格、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的交往,对个体与集体、写作、文学、时事、战争、社会的观察和见解等,这些书信见证了黑塞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平与经历,也呈现出半个多世纪历史交替与文化变迁的轨迹。

在这些信件中,黑塞有时谈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看法,有时发表对社会问题的意见,有时则以散文的语言描绘自然风景、抒发人生感悟,娓娓道来,流畅生动。这些信件将黑塞还原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立体呈现其与同时代人交错的精神世界。

黑塞的作品启迪人心,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的风格提供了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

在我这一代人的数十年前,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

——巴西作家 保罗·科艾略

黑塞是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作家……读黑塞的著作时往往让人感觉好像在写我们自己,好像我们自己写下了这一切。

——黑塞作品集编者、研究者福尔克尔·米歇尔斯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谢莹莹教授生于广东汕头,长于台湾,1976年辞去德国教职回国,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1990年患脊髓恶性肿瘤,手术后卧病多年,但她凭借坚强的毅力重新投入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代代优秀学子。谢莹莹多年笔耕不辍,学术成果卓著,译作包括《德米安》《盖特露德》《罗斯哈尔德》《流放的老国王》等。

王滨滨,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德国哥廷根大学硕士,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退休)。

巩婕,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德语编辑。

目录
译者序:书信中的黑塞 谢莹莹
书信正文
附录一:黑塞生平及创作年表
附录二:收信人译名对照表
用户评论
在二十世纪崩坏的历史中,一颗敏感无畏的心在受难、在梦想、在寻找出路。很多段落今天读来依旧有效。而一个人能够在一生结束之际说出“我的一生很艰难,但我的寻觅不是”是多么幸福和磊落啊。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顶级作家黑塞横跨人生旅程中长达七十年时间里的书信精选集。这些记录作者个人生活、真实心声和精神成长历程的珍贵第一手文本,或记录其重要作品创作出版过程中的细节,或承载其跟同时代重要作家、文化人、艺术家之间的交往历程,或叙写其跟亲友、读者、合作伙伴交流的详细经过,或映照其之于时代浪潮与风云巨变的种种情感与心声,是了解黑塞的生平和作品意蕴的重要参考文献,值得仔细品读。
书信见证了黑塞如何从一个敏感偏执的少年,在创作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终成一代大师。“对于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无论面对战争、创作瓶颈、祖国的毁誉、友人的分道扬镳,黑塞都不曾放弃对自我的执着,这样的人生实在太幸运。风格平易可爱,几乎每一封都会令人捧腹或会心一笑。晚年的书信尤其喜欢,如同酿造多年的醇酒,厚实芬芳,回味无穷。
认真品读了很久,很好的一本书
满怀感激地又走进了黑塞一点点。晚年的时候尤其珍贵,时间不够用,身体太糟糕,世界太遥远,赞美和质疑都超出了负荷。黑塞,当然会寻求他人的理解,但更重要也唯一重要的是对他自己的探寻,展现本来的个性,痛苦但真挚。“好的文学家不能把自己当作一道光,也不能自以为能带来光明。他只能是一扇窗,永恒之光在顺适之时会透过它找到通道。”
译者从黑塞自1892年到1962年长达70年的书信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信件,主要包括黑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家庭与思想的变化,追求、奋斗、创作的历程,与父母、妻儿、姐妹的日常信件,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与同时代大家如茨威格、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的交往,对个体与集体、写作、文学、时事、战争、社会的观察和见解等,这些书信见证了黑塞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平与经历,也呈现出半个多世纪
读着这本书信集让我好奇黑塞是不是巨蟹座,怎么耗尽心力为落难的朋友们写信向有能力帮助的朋友求助,明明自顾不暇。同时他对自己坚持的原则据理力争,不容许别人污蔑泼脏水(不少人质疑他长住瑞士的德国人身份,认为他不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和歌德奖)。黑塞从小就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了解东方佛教禅宗文化,也努力沉淀下来。朋友们称颂他早期的作品却对《悉达多》《荒原狼》评价不高。那是他信仰转变期写下的作品,意在思考人生和剖析自己。他与罗曼·罗兰、茨威格还有托马斯·曼等人交往甚密,不会认为彼此信仰/立场不同影响友情。他反对战争痛斥当时WWⅡ的暴行。他妻子的姐姐一家都死于集中营。此外,他还在书信中表达对写作的态度是真诚真切。每个年龄和阶段的经历都自有其需求和法则,不要强迫自己读不感兴趣的书。书信集里深藏真知灼见,情真意切。
黑塞给我的一贯的沉重感被解除了。这些书信里的他对人充满了热忱,渴望被理解和呵护(青年时代),有时候像个小迷弟一样追逐纪德,有时候又愤慨地批判法西斯及其拥趸。从这里可以读到黑塞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这不仅表现在他寄送图书给犯人,帮助救济朋友,还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世界的清醒认知,无论是对一战还是二战,都有自己的明确立场。
手机扫码访问
下载地址
我要反馈